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改初探

【作者】 王秀莲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与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并选取适合中职学生的辅助性教材与教学软件,真正将理论与实训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初衷。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帮手,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使用群体也越来越多。全国各大中高等院校都十分注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着明确职业培养导向的中职学校自然也不例外。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优劣势分析
  众所周知,传统计算机应用课程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要采取“黑板板书与课程讲解”为主,少量上机练习为辅助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僵化、单一,演示不够直观、生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明显,学生都围绕教师的思路学习,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凑,但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很多学生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感觉,学习十分被动。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教学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有助于留更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消化;其次,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紧凑,课堂的整体可控性较高。
  现代教学方式,顾名思义,指的是顺应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windows2000,windows xp,windows 7等系统的演进也伴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逐步优化,这些计算机软件的可视程度越来越高,人机对话功能更强,计算机应用的具体手法学习越来越直观。这样教师更容易发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演示与操作,而忽略了一些不必要的讲解,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步演化为“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但这一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大大增加了学生自我操作练习的上机时间,对于一些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的学生而言,很容易玩游戏、开小差,同时,讲解的减少,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偏于松散,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有时候会导致教学进度放缓。
  综上所述,教学方式的调整尤为重要,但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扬长补短,规避现代教学方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的。笔者认为,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顺利过渡,应从实践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着手。
  二、教学改革之我见
  为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
  1、改善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应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首先,应着力改善教学的硬件环境,改善教学的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等的定期检修与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许多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环境要求较高,这也对硬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应改善教学的软件环境,这主要指的是调整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的观念,真正热爱学生、关注学生、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自主教学目标。
  2、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当然,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还应能进行教材的有益选择。总体来说,当前的教材更新速度尚未能跟进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尽管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材是近些年才开发的,但是真正可用的教材居少,能够选择的空间也小。若是直接使用专科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则会使得教学的理论性偏强,而教学技能训练削弱,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目标。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一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性过强,很容易引发厌学心态,甚至出现消极上课、逃课等状况,因此,在教材选择时应首先注意教材内容应能与时俱进,对中职学生针对性较强,同时更容易被把握吸收。教材的选择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一个合适的教材显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根据职业能力的本位思想,贯彻以“职业实践当主线,以项目课程作主体”的职业教育思路,根据活学、实用的原则,选择乃至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3、开展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案例或者内容制作课件或视频,将各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作为初始的教学模块,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导入教学时最好从那些“可视化”的教学实例出发,强化整体的模块目标意识,让学生了解到各个阶段总体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容量与方法。紧接着,利用导入模块的辐射效果,进一步将知识、技能融入到授课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尽管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师还应以教学目标作为主线,不可盲目扩充,导致学生过度活跃,课堂成为一盘散沙。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筹码,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学习,通过示范作用给学生以内心震撼力,才能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帮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首先,应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为他们总体基础较薄弱、学习自控力较差,所以应尽可能从吸引学习的兴趣着手,安排一些简单易学的知识给他们,注重“指点”弱化“手把手教学”,让他们能逐渐从对教师的依赖中走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当然自学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按“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步步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最终拥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4、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评价相对生硬,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得学习动力减弱,学习效果自然受损。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围绕“过程评价”、“多样评价”这一中心,首先,注重对整体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其次,将学生笔试、上机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都作为考核的对象,真正激发学生全方位地提升计算机技能,避免笔试成绩高,但实际操作能力弱的问题。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还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如开展小组合作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加大合作、沟通能力,也增加了未来就业的筹码。
  三、结语
  总体而言,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与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并选取适合中职学生的辅助性教材与教学软件,真正将理论与实训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