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作者】 扎西永藏
【机构】 青海省玉树市第二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审美感知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在寓言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应用
寓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古典文化,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深远的人文精神影响,对学生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寓言却有很大的难度。小学生认知领域狭窄,理解能力较差,归纳概括能力也较为欠缺,加之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还远远不足,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基础,千方百计探寻新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促进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所以语文教师要紧随新课改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不仅要诱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寓言教学在课改的引领下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1.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2.重视课文朗读,把握寓言内容
寓言中所包含的哲理,是基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性的基础上。因此,要求学生应认真、反复的朗读课文,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寓言的内容,读懂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真正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例如,在《揠苗助长》、《乌鸦和狐狸》等课文中,具有明显的讽喻意味,在朗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以稍微带有夸张,以及讽喻和幽默型的语气朗读,从而使得寓言故事中所描绘的形象,得以鲜明的诉诸于听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例如,在《狼和小羊》这一寓言中,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求以不同的语调、表情再现小羊的善良与无辜,以及狼的凶残与蛮横,通过朗读使学生与故事中小羊、狼之间的形象产生共鸣。学生在反复、精读课文以后,教师再适当的进行启发与引导,学生自然就会加深对寓言内容的掌握,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
3.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
4.注重延伸阅读,增加文化积累
除教材内的寓言学习以外,在阅读课上或者课外,教师都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中外经典寓言故事,例如《中外寓言故事精品》、《伊索寓言》等优秀书籍,它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且趣味性、故事性、情节性较强,学生也乐于阅读。通过多阅读这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不仅能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与推进作用。另外,教师还可积极组织与开展以寓言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例如:开展寓言交流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所阅读的寓意故事,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开展寓言故事会、寓言小品活动,学生可自己编写或改写寓言故事,并上台演讲或表演,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5.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多元化,图文声像并茂,化无声为有声,静态的事物化为动态的事物。而如此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言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功能,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再现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形象,从而强化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所描写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将课文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认识,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综上所述,寓言因其趣味性、故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同样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为更好的发挥出寓言在启迪思维、语言积累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寓言教学的特点,通过在教学中紧抓语言因素、重视课文朗读、运用表现手法以及注重延伸阅读等教学策略,以切实提高寓言教学有效性,保证寓言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丹平.小学语文童话寓言教学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2014(32)
[2]苗增科.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6)
[3]顾雅芳.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02)
[4]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05)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应用
寓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古典文化,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深远的人文精神影响,对学生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寓言却有很大的难度。小学生认知领域狭窄,理解能力较差,归纳概括能力也较为欠缺,加之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还远远不足,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基础,千方百计探寻新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促进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所以语文教师要紧随新课改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不仅要诱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寓言教学在课改的引领下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1.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2.重视课文朗读,把握寓言内容
寓言中所包含的哲理,是基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性的基础上。因此,要求学生应认真、反复的朗读课文,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寓言的内容,读懂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真正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例如,在《揠苗助长》、《乌鸦和狐狸》等课文中,具有明显的讽喻意味,在朗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以稍微带有夸张,以及讽喻和幽默型的语气朗读,从而使得寓言故事中所描绘的形象,得以鲜明的诉诸于听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例如,在《狼和小羊》这一寓言中,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求以不同的语调、表情再现小羊的善良与无辜,以及狼的凶残与蛮横,通过朗读使学生与故事中小羊、狼之间的形象产生共鸣。学生在反复、精读课文以后,教师再适当的进行启发与引导,学生自然就会加深对寓言内容的掌握,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
3.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
4.注重延伸阅读,增加文化积累
除教材内的寓言学习以外,在阅读课上或者课外,教师都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中外经典寓言故事,例如《中外寓言故事精品》、《伊索寓言》等优秀书籍,它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且趣味性、故事性、情节性较强,学生也乐于阅读。通过多阅读这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不仅能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与推进作用。另外,教师还可积极组织与开展以寓言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例如:开展寓言交流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所阅读的寓意故事,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开展寓言故事会、寓言小品活动,学生可自己编写或改写寓言故事,并上台演讲或表演,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5.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多元化,图文声像并茂,化无声为有声,静态的事物化为动态的事物。而如此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言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功能,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再现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形象,从而强化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所描写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将课文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认识,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综上所述,寓言因其趣味性、故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同样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为更好的发挥出寓言在启迪思维、语言积累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寓言教学的特点,通过在教学中紧抓语言因素、重视课文朗读、运用表现手法以及注重延伸阅读等教学策略,以切实提高寓言教学有效性,保证寓言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丹平.小学语文童话寓言教学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2014(32)
[2]苗增科.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6)
[3]顾雅芳.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02)
[4]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