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罗兰美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正文】  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难度不亚于学外语。同样,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教好文言文也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既不能照搬现代文的教法也不能上成外语课。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从现实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中找出一些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实现文言文较高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上的传统特色
  文言文应教些什么?学习文言文能学到什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又是什么?怎样才算学好了文言文?等等问题相信不仅是学生我们有许多老师心中也存疑惑。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
  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对学生读懂读通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一般都要将课文翻译一遍,即所谓的疏通文意,然后再强调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等。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十分的枯燥与乏味,即使上课时记下了也是机械记忆下课后还是一头雾水。在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句的理解达到了至高的地位,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被置之一旁。这样一来,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毫无美感可言。
  2、过多介绍写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古代知识,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但讲解太多就脱离了课文本身。如有位教师在讲解《隆中对》时,先从作者讲起,再介绍《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讲到人物时更是从诸葛亮到刘备到曹操到孙权,其间各种纷争直至最终的三国鼎立。甚至还联系到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洋洋洒洒讲了大半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有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3、不太重视朗读
  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乃启蒙阶段,还不具备文言文的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自然觉得文言文“难读”。教师有必要领读、范读,可是有些教师嫌麻烦,要么只选重点的段落让学生读要么只读重要的句子,甚至只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至于其他的文言文总认为反正考试时不会考到文章里句子的默写,读不读都无所谓。也有些教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但却只知道叫学生机械的读、背,或者布置任务,某某段落什么时候要检查,叫学生课后加紧时间背。这样的朗读对文言文教学帮助不大。
  (二)教学方式上的传统特色
  教学方式上的传统特色概括来说就是“灌鸭式”。我曾听到有教师说文言文的课最好上了,就是介绍一下作者,把文章翻译一遍,再讲解几个重点字词,重点的句子的翻译,概括中心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备课。这也反应出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完全占据了主动,学生只是机械的听、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枯燥乏味,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也远远没有达到。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情形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不利于学生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培养中国人特有文化心态、审美趣味。
  了解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便要对症下药,找对文言文教学的对策。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有畏难情绪,让教师教得更加得心应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中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才愿学爱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选好突破口,在“活”、“新”上下工夫。可以尝试用新颖的板书、精美的图片、动画吸引学生;也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影视片段等,做到拉近古今距离;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还可以改编成短剧,由学生自行角色扮演等等。
  比如《陈涉世家》这一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按传统的“翻译—讲解—理解”会比较枯燥,那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这一篇文章的兴趣呢?在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可以向学生提一个这样的问题:“陈涉称王后,假如当年曾与其佣耕的人来找他,当时的场面会怎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起来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陈胜,我就不理他,谁让他当年瞧不起我”也有学生说:“我就给他点钱,然后打发他走,也算仁至义尽”,还有学生说:“我会好好待他,因为当年我说过‘苟富贵,无相忘’我要言而有信”。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进行综合,再结合课文中陈胜的勇敢、机智、胸怀大志等形象特点,得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形,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也把握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好之”“乐之”,文言文的学习才算开了个好头。
  (二)重视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如讲解《陈太丘与友期》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谁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神情更像。如友人的话“尊君在否”读出询问的语气,“非人哉”这句读出愤怒的语气,“友人惭,下车引之”要读出愧疚的语气。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要读出坚定,理直气壮的语气等。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无定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都是老师教学生学,只注意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另一位主体——学生,少了这个主体的参与,文 言文教学便陷入了死气沉沉的境地。因此教师对于不同的文言文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无定法”。比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教师可以用传统的文言文教授的方法去教学,读——译——点——抄——背,虽然难免枯燥但效果还是可以看得到。因为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较难的文章采用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实在是难度太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进度。比如《陈涉世家》及《出师表》等这些篇幅较长生字词多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好好讲解了。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或是自己的独立学习来解决课文的难题。比如《塞翁失马》篇幅不长,故事通俗易懂却也蕴涵道理,可以由学生们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即可。如教师可先从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引入,
  总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较为复杂与艰巨的任务,广大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朗读,积极改进教法,并让学生们学有所得,把对文言文的“厌学”转变为“愿学”“爱学”,转变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