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作者】 安 涛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利辛中学
【正文】 【摘 要】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即指学生通过学习与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体育锻炼的能力。这种自我锻炼的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增强自信心,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鼓励学生自觉获取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以及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所以,体育教学是否可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成为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文章以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及意义,分析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现存问题,由此提出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对策,从而实现教育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体育教学;自我锻炼;自学能力;全面教育;锻炼能力;意义;策略
早期体育教育主要是德育教育,突出人格完善,现代体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学生的体格训练方式,臂如体育常规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体育教师则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树立锻炼标准,以理服人。
一、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
学生的自我能力即指经教学指导,促使学生建立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去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学习能力。本文所讲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即指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会自觉完成体育练习任务的能力。这是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自觉认知程度、体育技能的运用掌握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衡量。
这里说的体育锻炼能力不限于书本教育,应该身体力行,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才能通过反复实践掌握动作要领。其中,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的条件,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拓展思维、有能力的全面人才。
二、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就必须发展全面教育。发展全面教育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等学校教育。
众所周知,身心健康的第一要素既是健康。所以,体育教学应重视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如果只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易导致学生对书本概念的盲从,失去对体育知识的领会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与体育锻炼脱节;如果只注重动作的模仿,而不注重心理健康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偏科、厌学、叛逆等消极心理,致使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认知能力。只有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建立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才会养成自觉认知、自觉控制、自觉运用的行为能力。
就目前来看,体育教育的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据统计,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方面。其中,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眼睛近视的比例,分别接近60%、70%、83%。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势在必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条件
1、学校方面。我国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为应试教育,对身体教学的普遍不重视,一直是制约我国学生体能素质的难题。所以,我国多数中小学重教学设施而轻教学质量,重应试考分二轻兴趣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为了突出重点升学率,将学生以学分划分优劣等级,并以分数为准,分别配置重点班与普通班,导致两种不同的两种教学格局。于是,家长乃至学生都将体育课都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考试,没有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2、家长方面。现代社会之中独生子女居多,全然不顾家中事物,家长溺爱成习不敢管教,导致学生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减少,养成懒惰心理;其次,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娇气横生,不堪成长重任,难担学习重任,在体育教学中也常表现出怕脏怕累、意志薄弱等性格缺点。还有的学生家长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高等院校,强迫孩子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放在复习文化课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这是因为家长没有发现劳动锻炼和体育锻炼可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踏实肯干的做事习惯。
3、学生方面。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以敷衍为主,机械式地接受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也有学生认为文化课学科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有些体育教师则为了应付差事,体育课间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并未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和体育知识讲解,也导致学生也对体育课感到漠然无趣
(二)客观条件
现代校园为了扩大招生,实现规模,盖楼成风,学生活动场地受到严重限制。中小学体育设施难以适应学生需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体育场馆。遇到休息日,学校为了保护本校场地,不让学生进场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锻炼和没地方锻炼成为现实。如此一来,学生由于找不到锻炼场地,渐渐就会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导致自我锻炼的机会减少,更加轻视体育课或漠视体育锻炼。
四、应对策略
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巧与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认知、模仿、运用三个过程,全程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体育知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同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正确看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纠正学生重文轻体的偏科理念。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思维,改变思维就要对学生抓紧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认知。为此,体育教师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及价值,体育授课变为自觉行为。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通过互动完成自我学习。在互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掌握动作要领,学会对掌握的动作加以总结和归纳。
总之,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体育锻炼,鼓励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就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促其提高身体素质,更多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 体育教学;自我锻炼;自学能力;全面教育;锻炼能力;意义;策略
早期体育教育主要是德育教育,突出人格完善,现代体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学生的体格训练方式,臂如体育常规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体育教师则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树立锻炼标准,以理服人。
一、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
学生的自我能力即指经教学指导,促使学生建立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去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学习能力。本文所讲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即指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会自觉完成体育练习任务的能力。这是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自觉认知程度、体育技能的运用掌握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衡量。
这里说的体育锻炼能力不限于书本教育,应该身体力行,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才能通过反复实践掌握动作要领。其中,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的条件,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拓展思维、有能力的全面人才。
二、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就必须发展全面教育。发展全面教育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等学校教育。
众所周知,身心健康的第一要素既是健康。所以,体育教学应重视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如果只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易导致学生对书本概念的盲从,失去对体育知识的领会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与体育锻炼脱节;如果只注重动作的模仿,而不注重心理健康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偏科、厌学、叛逆等消极心理,致使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认知能力。只有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建立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才会养成自觉认知、自觉控制、自觉运用的行为能力。
就目前来看,体育教育的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据统计,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方面。其中,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眼睛近视的比例,分别接近60%、70%、83%。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势在必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条件
1、学校方面。我国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为应试教育,对身体教学的普遍不重视,一直是制约我国学生体能素质的难题。所以,我国多数中小学重教学设施而轻教学质量,重应试考分二轻兴趣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为了突出重点升学率,将学生以学分划分优劣等级,并以分数为准,分别配置重点班与普通班,导致两种不同的两种教学格局。于是,家长乃至学生都将体育课都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考试,没有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2、家长方面。现代社会之中独生子女居多,全然不顾家中事物,家长溺爱成习不敢管教,导致学生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减少,养成懒惰心理;其次,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娇气横生,不堪成长重任,难担学习重任,在体育教学中也常表现出怕脏怕累、意志薄弱等性格缺点。还有的学生家长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高等院校,强迫孩子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放在复习文化课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这是因为家长没有发现劳动锻炼和体育锻炼可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踏实肯干的做事习惯。
3、学生方面。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以敷衍为主,机械式地接受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也有学生认为文化课学科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有些体育教师则为了应付差事,体育课间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并未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和体育知识讲解,也导致学生也对体育课感到漠然无趣
(二)客观条件
现代校园为了扩大招生,实现规模,盖楼成风,学生活动场地受到严重限制。中小学体育设施难以适应学生需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体育场馆。遇到休息日,学校为了保护本校场地,不让学生进场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锻炼和没地方锻炼成为现实。如此一来,学生由于找不到锻炼场地,渐渐就会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导致自我锻炼的机会减少,更加轻视体育课或漠视体育锻炼。
四、应对策略
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巧与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认知、模仿、运用三个过程,全程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体育知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同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正确看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纠正学生重文轻体的偏科理念。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思维,改变思维就要对学生抓紧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认知。为此,体育教师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及价值,体育授课变为自觉行为。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通过互动完成自我学习。在互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掌握动作要领,学会对掌握的动作加以总结和归纳。
总之,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体育锻炼,鼓励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就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促其提高身体素质,更多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