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如何提高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刘春香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南岚中学



【正文】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并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局面占据大多数英语课堂,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结构单调。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主动性、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亟需为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合作学习模式所代替,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保障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现象,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呢?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前提
  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大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养成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可以采用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多样的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如JEFC Book 2A,Unit9主题是关于The Memory robot,课后可让学习小组调查机器人的种类及功能,然后在课上进行小组交流。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教师担当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的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例如,为使合作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概括起来说,教师充当“促进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协调”: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英语教师在将他们组织进一个有着共同主题的活动中的时候、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②“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由启发到自发的发动过程;这个任务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要、言语交往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③“合作”: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授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它更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因此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④“监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言语活动,这个言语活动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错误的时候,英语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⑤“反馈”:英语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
  3、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保障
  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所有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个别学习。小组目标并不能自然导致小组中所有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知道,假如小组的目标是要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那么,让小组中成绩最好的学生去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可能是最有效的。至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建议或问题,往往被忽视或被搁置一旁,因为他们可能会妨碍团体目标高效率地完成。然而,这种做法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体学生都提高成绩是格格不入的。可见,学习小组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否达到某个小组目标,而且关键在于它能否提高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这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即要使学习小组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追求基于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体进步。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否则合作学习应有的教学效果就难以体现出来。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赖于我们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有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才能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付义红;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年05期
  [2]郭爱蓉;初中英语教学的分析与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年Z2期
  [3]马丽红;从学习策略浅析英语教学[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唐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家;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