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媛媛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



【正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要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掌握他,并力求参与该活动。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对你的数学教学感兴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畅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千世界,人们的思维不可能全都一样。可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孩子们的思维正是活跃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法为学生的“自由畅想”,让整个过程变成学生探索求异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畅想,在畅想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求得对世界的了解,对知识的渴望。
  二、情境激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我这里所说的情境,首先就是这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全面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对体积的意义有准确的了解,教师巧妙地利用课堂实验向学生激疑:课的开始,教师先为学生演示:向一个放着一半水的瓶子中投放小石块,让学生观察,进而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此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三、巧问设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呢?”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学生急着回答:“不行,不行,没法骑。”我追问:“为什么?”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四、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训练生活化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进一步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问题,联系教学实际,让学生在体验身边数学的同时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间“小商店”,标上“钢笔3支12元,毛巾4条20元,词典5本40元”,问:“老师想买7条毛巾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你能帮老师设计一个买东西的方案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发散求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30人,女同学18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学生积极思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女同学是全班的几分之几?(4)男同学是全班的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6)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味存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提出:“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那要多长啊!不好量。”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善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