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冯 雷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新张集学区金桥小学
【正文】 【摘 要】 当前,如何让学生减负,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是众多教师探究的问题。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样,才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才能启发学生不满现状,大胆探索,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既定的思维方式,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样性的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设想。
【关键词】 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探究意识;启发性;有效性;方法
一、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指导思想来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注入式,一种是启发式。启发式教育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达到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尽而达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不乱”。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车、船等来分类,如果不进行分类,所有的车都用一个“车”来表示;所有的船都用一个“船”来表示,应用起来很不方便。同样,我们今天研究的三角形,也需要将它分类,便于我们研究,同时教师按边或角六个不同的三角形以挂图或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利用边或角考虑如何分类,各有什么特点?而且这样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
(一)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进行的,没有积极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究竟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呢?针对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且不完整;倘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会明显提高。当然,思考问题的长短,也会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学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
(二)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解题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给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要遵循叙述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会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排除不正确的思路,引入正轨。否则,教师就有可能脱离学生实际。
(三)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的动力,而且是数学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所列出的数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问题要有方向性。课堂上教师列举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趋向于目标。通过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向。
2、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列举问题时不能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还要注意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的题材,以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具有代表性问题,是否能深入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方法。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集中精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探究的动力。数学由于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来源于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通俗生动的事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探究的目的。现介绍几种操作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生要具有创造性地学。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课堂教学。那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现实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究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好奇心、敏锐感和强烈的探究愿望,善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的延伸和发展,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重要意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究思考,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解决数学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回答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实习、考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形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款来约束,能够比较自由的思维和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到:
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否则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利用。
2、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地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数学、追求新知识,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兴趣和持续的潜力挖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才能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 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探究意识;启发性;有效性;方法
一、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指导思想来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注入式,一种是启发式。启发式教育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达到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尽而达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不乱”。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车、船等来分类,如果不进行分类,所有的车都用一个“车”来表示;所有的船都用一个“船”来表示,应用起来很不方便。同样,我们今天研究的三角形,也需要将它分类,便于我们研究,同时教师按边或角六个不同的三角形以挂图或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利用边或角考虑如何分类,各有什么特点?而且这样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
(一)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进行的,没有积极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究竟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呢?针对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且不完整;倘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会明显提高。当然,思考问题的长短,也会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学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
(二)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解题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给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要遵循叙述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会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排除不正确的思路,引入正轨。否则,教师就有可能脱离学生实际。
(三)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的动力,而且是数学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所列出的数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问题要有方向性。课堂上教师列举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趋向于目标。通过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向。
2、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列举问题时不能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还要注意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的题材,以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具有代表性问题,是否能深入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方法。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集中精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探究的动力。数学由于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来源于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通俗生动的事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探究的目的。现介绍几种操作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生要具有创造性地学。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课堂教学。那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现实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究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好奇心、敏锐感和强烈的探究愿望,善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的延伸和发展,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重要意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究思考,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解决数学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回答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实习、考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形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款来约束,能够比较自由的思维和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到:
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否则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利用。
2、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地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数学、追求新知识,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兴趣和持续的潜力挖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才能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