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彭春彦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南华中心小学
【正文】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语文活动课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语文活动课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在语文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只能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每一次语文活动课,我都精心设计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确定后,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以极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了学生各方面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的乐趣。如:我为了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积累情况,上了《漫游古诗王国》这一活动课,课前,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有关古诗的知识,从诗人到内容、从写作背景到写作方法,无一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搜集的资料;活动时,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古诗的知识:有的以智力竞赛的形式让大家了解了有关古诗和诗人的小知识点,有的以“古诗接龙”的方法展示了大家所积累的古诗,有的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古诗的创作经历,有的以表演的形式再现了古诗的内容......最后大家评选出了“古诗王国”的国王、王后和大臣,并且全班同学都成了“古诗王国”的城民。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那么主动、积极,他们创新、他们合作、他们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和主动参与的乐趣。
二、找准课堂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探究效率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①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②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如《草船借箭》一课,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为了让教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除了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以外,我们的教育也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自上而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注意学生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的具体体现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探究的任务。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乐学、善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应该真实、平实。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程改革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实现,去反思、去总结、去完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语文活动课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语文活动课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在语文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只能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每一次语文活动课,我都精心设计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确定后,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以极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了学生各方面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的乐趣。如:我为了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积累情况,上了《漫游古诗王国》这一活动课,课前,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有关古诗的知识,从诗人到内容、从写作背景到写作方法,无一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搜集的资料;活动时,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古诗的知识:有的以智力竞赛的形式让大家了解了有关古诗和诗人的小知识点,有的以“古诗接龙”的方法展示了大家所积累的古诗,有的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古诗的创作经历,有的以表演的形式再现了古诗的内容......最后大家评选出了“古诗王国”的国王、王后和大臣,并且全班同学都成了“古诗王国”的城民。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那么主动、积极,他们创新、他们合作、他们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和主动参与的乐趣。
二、找准课堂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探究效率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①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②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如《草船借箭》一课,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为了让教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除了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以外,我们的教育也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自上而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注意学生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的具体体现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探究的任务。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乐学、善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应该真实、平实。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程改革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实现,去反思、去总结、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