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性

【作者】 熊明艳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新桥镇新联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应用题具有语言精确,逻辑严密,知识抽象的特点。
  【关键词】 数学;兴趣;阅读;分析;数量关系;重要性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应用题具有语言精确,逻辑严密,知识抽象的特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其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生活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学习方法。第三,数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已被人们所熟知,它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利用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人们的出行、消费、理财、保险等都需要用到数学,让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通过学习它去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当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2、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必须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旧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会学生读题,审题,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难题应做出标记必须多读几遍。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数学阅读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取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随着小学生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的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三、应用题的特点
  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己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的解答出来。
  四、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1、数量关系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就是读题,理解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解答。
  解应用题的一般模式是,从阅读和观察数学题本身入手,发现它组成部分的特征和各种联系,通过联想、类比、归纳等分析综合手段,把问题化归为较熟悉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从而确定解题策略,如此反复,就能找到解题途径。
  2、应用题的分析
  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分析法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知道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在实际解决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画图分析应用题
  画图这里是指用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往往可以从图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得出题中的答案。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在低年级可以先培养学生看懂图;从中年级开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画图,画图的过程就是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4、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把常见的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亩产量×亩数=总产量。此外,对一些数学名词术语的含意也要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如:和、差、积、商的意义;提高、提高到、提高了、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意义,否则会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造成错误。
  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即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适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自己的角度及时给出客观建议,让学生从评价中学会自我完善,教师只有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书目:
  [1]顾明远主编,《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2016年第2期。
  [2]郭华主编,《中国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期。
  [3]顾明远主编,《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2016年第6期。
  [4]蒋朝阳总编,《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杂志社,2009年7月第7期。
  [5]古庆祥主编,《社科研究》,香港新闻出版社和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