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王增杰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白石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部分所占的比例最大,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课时比重最大,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最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四项基本能力中识字与写字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而识字是阅读的必要前提。在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之后,教师就要教导学生学习阅读,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教学也是对字词的认知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解句,即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此外,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是以阅读能力的掌握为条件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字词组织能力、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与清晰性、语言的优美性等,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阅读。反之,阅读能力又通过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出来,即阅读教学是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缺乏教育反思精神。教师缺乏教育反思精神,顾及不到对文学作品的拓展与延伸,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阅读课堂灵活度远远不够,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一些教师缺乏加强专业发展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观念,满足于现状,特别是有了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已经足够应付教学,于是用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等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照本宣科,企图用旧的思维、旧的范式来圈套新课程,以消融问题。而年轻又无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主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及没有向其他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对教学大纲、新课标的内容认识浮于表面,无法适应新的阅读教学要求。进入21世纪,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但是,迫于班级成绩评比制、升学率等的压力,即使大多数的教师知道新课改的要求,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无法从教师观念中根除,往往他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以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为主,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却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为试卷而教,为分数而教,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局面。课堂信息量少,知识含量低,不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新课改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到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可教师很少对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或作者的背景趣闻拓展介绍,于是每堂课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信息量少,学生的视野狭隘,阅读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2.学生主体性缺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就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把教案上的问题全部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是否消化,只会赶进度。“满堂问”式的教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由于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教师对此要求的理解有偏差,不科学、不合理地整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计不到位,结果是一节课结束,学生情绪烦躁,疲惫不堪,阅读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3.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和“会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使学生“会阅读”。如今大部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即教师把阅读知识归纳和传授给学生,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法国思想家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学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阅读。试想,一堂阅读课教师只是如同白开水般传授给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阅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怎么会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又怎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4.情感教育渗透不足,阅读教学氛围枯燥。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常见。教师不能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课文一句一句地讲,学生只是听,没有发言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讲课的声音、语调缺少感情色彩,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力度不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无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枯燥的氛围使得他们厌倦学习,影响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求知欲、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阅读教学氛围就不会舒适融洽,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不会被激起。积极活跃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阅读动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可目前一些教师缺乏营造阅读教学氛围的观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无新颖性、创造性,与学生沟通交流少,课堂氛围紧张、严肃,学生合作讨论不够,也很少组织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读书本是一件陶冶情操,使人快乐的事,但在这样消极低沉的氛围下,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不高。没有了阅读激情,学生在课堂上浑浑噩噩,课外阅读也囫囵吞枣。
5.忽视读中的“悟”。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有“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老师过快地介入分析和讲解,使学生不能充分的咀嚼辞章调动想像或联想去再现再造,就匆匆地给出结论,因为不是学生“自得”,这种结论即使正确也是硬塞,学生不能在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深.自结,到头来当然是不会“自能读书”。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兴趣不高。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一篇精读课文我们应该用2课时去完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较难达到这个要求。不知其他老师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打算教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对课文都很不熟悉,也就是说,学生回家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或者有的学生可能就没读,而且我们也发现,往往基础较差些的孩子更是没读课文,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就不是很顺利。从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不高。阅读兴趣的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在阅读中也就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干巴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长久以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面对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策略探析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虽然悲惨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在品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幻想部分时,我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寒风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你此时你看到温暖的火炉,心情怎样?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可以带着感受读。(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我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创设问题情境,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身边,你会说什么,做什么?一石激起千股浪,学生各抒己见。(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生日”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生日”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还要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4.科学合理地使用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已进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这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无论上什么性质的语文阅读课,都千篇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板书,造成学生进度跟不上、自身阅读体验不到位等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因课制宜,根据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安排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促进小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读、讲、问答、讨论、笔练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征,选用最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合理进行“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法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结合“读、思、议、导”,让学生自主去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相互讨论文本,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为更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水平,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顾晓瑾.浅谈作文与阅读联结的途径[J]. 华章. 2011(25)
[3]范媚.作文教学就在阅读教学中——“以写促读”初探[J]. 教育教学研究. 2011(03)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四项基本能力中识字与写字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而识字是阅读的必要前提。在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之后,教师就要教导学生学习阅读,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教学也是对字词的认知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解句,即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此外,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是以阅读能力的掌握为条件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字词组织能力、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与清晰性、语言的优美性等,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阅读。反之,阅读能力又通过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出来,即阅读教学是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缺乏教育反思精神。教师缺乏教育反思精神,顾及不到对文学作品的拓展与延伸,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阅读课堂灵活度远远不够,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一些教师缺乏加强专业发展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观念,满足于现状,特别是有了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已经足够应付教学,于是用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等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照本宣科,企图用旧的思维、旧的范式来圈套新课程,以消融问题。而年轻又无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主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及没有向其他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对教学大纲、新课标的内容认识浮于表面,无法适应新的阅读教学要求。进入21世纪,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但是,迫于班级成绩评比制、升学率等的压力,即使大多数的教师知道新课改的要求,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无法从教师观念中根除,往往他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以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为主,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却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为试卷而教,为分数而教,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局面。课堂信息量少,知识含量低,不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新课改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到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可教师很少对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或作者的背景趣闻拓展介绍,于是每堂课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信息量少,学生的视野狭隘,阅读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2.学生主体性缺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就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把教案上的问题全部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是否消化,只会赶进度。“满堂问”式的教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由于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教师对此要求的理解有偏差,不科学、不合理地整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计不到位,结果是一节课结束,学生情绪烦躁,疲惫不堪,阅读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3.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和“会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使学生“会阅读”。如今大部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即教师把阅读知识归纳和传授给学生,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法国思想家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学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阅读。试想,一堂阅读课教师只是如同白开水般传授给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阅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怎么会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又怎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4.情感教育渗透不足,阅读教学氛围枯燥。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常见。教师不能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课文一句一句地讲,学生只是听,没有发言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讲课的声音、语调缺少感情色彩,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力度不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无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枯燥的氛围使得他们厌倦学习,影响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求知欲、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阅读教学氛围就不会舒适融洽,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不会被激起。积极活跃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阅读动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可目前一些教师缺乏营造阅读教学氛围的观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无新颖性、创造性,与学生沟通交流少,课堂氛围紧张、严肃,学生合作讨论不够,也很少组织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读书本是一件陶冶情操,使人快乐的事,但在这样消极低沉的氛围下,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不高。没有了阅读激情,学生在课堂上浑浑噩噩,课外阅读也囫囵吞枣。
5.忽视读中的“悟”。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有“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老师过快地介入分析和讲解,使学生不能充分的咀嚼辞章调动想像或联想去再现再造,就匆匆地给出结论,因为不是学生“自得”,这种结论即使正确也是硬塞,学生不能在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深.自结,到头来当然是不会“自能读书”。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兴趣不高。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一篇精读课文我们应该用2课时去完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较难达到这个要求。不知其他老师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打算教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对课文都很不熟悉,也就是说,学生回家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或者有的学生可能就没读,而且我们也发现,往往基础较差些的孩子更是没读课文,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就不是很顺利。从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不高。阅读兴趣的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在阅读中也就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干巴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长久以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面对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策略探析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虽然悲惨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在品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幻想部分时,我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寒风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你此时你看到温暖的火炉,心情怎样?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可以带着感受读。(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我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创设问题情境,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身边,你会说什么,做什么?一石激起千股浪,学生各抒己见。(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生日”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生日”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还要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4.科学合理地使用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已进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这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无论上什么性质的语文阅读课,都千篇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板书,造成学生进度跟不上、自身阅读体验不到位等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因课制宜,根据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安排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促进小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读、讲、问答、讨论、笔练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征,选用最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合理进行“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法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结合“读、思、议、导”,让学生自主去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相互讨论文本,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为更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水平,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顾晓瑾.浅谈作文与阅读联结的途径[J]. 华章. 2011(25)
[3]范媚.作文教学就在阅读教学中——“以写促读”初探[J]. 教育教学研究.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