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索切实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
【作者】 王 丽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第二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当前,群文阅读日渐盛行,部分教师存在走马观花;牵着学生鼻子走;不重个性解读;不重言语审美;不重阅读实效等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笔者吸收了多方优点,结合教学实际,经过重新整合思考,交流了三个要点1.群文阅读重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2.群文阅读重在授予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3.群文阅读重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此三个要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借鉴,并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陈弊,准确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有效性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字里行间充分告诉了我们:要多读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大诗人的观点用到当代小学语文观上便是要通过多读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今群文阅读十分盛行,它也正体现了博览群书这一理念,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教学形式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如何让群文阅读不要流于形式而达到切实有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应用语文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走马观花,只重阅读量,不重阅读实效。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认真研读,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二是忽略学生主体学习,只重教师构架,不重学生思维,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在群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往往会设定一定的框架,根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答案。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师设定的框架中被牵着鼻子走,努力去寻找答案,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线路让学生最终走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填鸭式教学便使一堂阅读课成为了教师的演讲课,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表情木然,完全没有思维、想象和自主的空间。
三是只重标准答案,不重个性解读。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标准答案,很难去挖掘学生的个性阅读。一堂课中有启发、有品读、有感悟,但这些都是围绕着标准答案而设置的,最终就是要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找到标准答案。于是乎,一组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支离破碎的解读了出来,文章不是品出来的而是在老师千方百计启发诱导下答出来的。于是很多学生对文本生动鲜活的解读被否定了,产生了抵触心理,逐渐丧失了对文章独特的领悟力,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四是只重内容涵义的理解认识,不重言语审美。很多课堂往往是将一组文章条分缕析,大卸八块。从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条分缕析上预设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语言审美、情思审美、写作分析只有寥寥几笔。面对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一组美文,这无疑是十分残忍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完全达不到读书破万卷的最终目的。
以上几种不良倾向都是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新课程标准领悟不到位,在教学策略上存在着种种偏差,或者不重视,或者不深入,或者固守成规,因此不能完全达到群文阅读的有效性。
群文阅读课与常规语文课有很大不同,不能像读一篇课文那样“精雕细琢”,但是无论读再多的文章,教师都应把握住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吸收了多方优点,结合教学实际,经过重新整合思考,我认为群文阅读应着力把握住以下三个要点:
一、群文阅读教学重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课堂中既要完成教科书的内容和知识点又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两项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把握住群文阅读的教学时机,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相似文章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方能保证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将课内教学与课后拓展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生活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它需要的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打开学生学习的思路继而为自主阅读打下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布置与本课相关的阅读任务。如: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示范和点拨,为课外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可让学生搜集大量关于思乡的诗进行阅读和背诵,从而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积累。再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童年.冬阳.骆驼队》,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及作家林海音后可让学生课后自读《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忆儿时》、《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等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量。
(二)整合目标、举一反三,实现群文阅读的系统性。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本是以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主题鲜明,或以人物、或以景物、或以诗词歌赋、或是叙事明理等。到了六年级为了迎接毕业考试,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急需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继而进行1-6年级知识的系统复习,因此,我们可借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将六年级课本上下册相关联的内容巧妙的整合起来学习。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和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题,教师应抓住两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挖掘出两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的共同之处,分析这两组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之处,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二、群文阅读重在授予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为课外阅读打开通道。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阅读大多都是无效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就告诉了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因而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每位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以下三步法:第一步,初步感知一组中所有文章,读懂字面意思,粗识文章大意。这是学生对文章的第一次阅读,这一步,应该指导学生在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略读文本,通过读,要求学生粗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第二步,用勾画法、批注法等探寻文章深层意蕴,深入地把握文章。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用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悟等方式品读文章。勾画、批注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要点进行批注和交流即可。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给予点拨。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绝妙之处,深入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古人曾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因此,在学生自由交流读书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悟、体会多形式、多层次的品读。教师要在品读的基础上“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第三步,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一组文章应有共同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体会其写法的好处并模仿。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以第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为例,指导学生习得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叙事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然后以点带面,再引导学生阅读后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多篇文章,巩固其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一位印象深刻的人。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三、群文阅读重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大量的文章如果不加以积累,那无异于瞎子点灯。因此必须要训练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一是摘抄好词佳句,二是写读书感悟和段落批语,文字无需太长只要有体会足以。不仅要积累,更重要的是会运用。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较深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得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凡是有效的阅读,它便似一幅高山流水图,充满诗情画意;更似一朵朵五颜六色、芬芳诱人的鲜花,需要我们去用心采撷。愿群文阅读这朵鲜花能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绽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积淀底蕴、厚积薄发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成都七中教师杨元林:《让阅读教学走上专业之路》教育导报2016第80期
【关键词】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有效性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字里行间充分告诉了我们:要多读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大诗人的观点用到当代小学语文观上便是要通过多读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今群文阅读十分盛行,它也正体现了博览群书这一理念,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教学形式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如何让群文阅读不要流于形式而达到切实有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应用语文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走马观花,只重阅读量,不重阅读实效。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认真研读,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二是忽略学生主体学习,只重教师构架,不重学生思维,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在群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往往会设定一定的框架,根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答案。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师设定的框架中被牵着鼻子走,努力去寻找答案,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线路让学生最终走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填鸭式教学便使一堂阅读课成为了教师的演讲课,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表情木然,完全没有思维、想象和自主的空间。
三是只重标准答案,不重个性解读。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标准答案,很难去挖掘学生的个性阅读。一堂课中有启发、有品读、有感悟,但这些都是围绕着标准答案而设置的,最终就是要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找到标准答案。于是乎,一组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支离破碎的解读了出来,文章不是品出来的而是在老师千方百计启发诱导下答出来的。于是很多学生对文本生动鲜活的解读被否定了,产生了抵触心理,逐渐丧失了对文章独特的领悟力,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四是只重内容涵义的理解认识,不重言语审美。很多课堂往往是将一组文章条分缕析,大卸八块。从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条分缕析上预设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语言审美、情思审美、写作分析只有寥寥几笔。面对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一组美文,这无疑是十分残忍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完全达不到读书破万卷的最终目的。
以上几种不良倾向都是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新课程标准领悟不到位,在教学策略上存在着种种偏差,或者不重视,或者不深入,或者固守成规,因此不能完全达到群文阅读的有效性。
群文阅读课与常规语文课有很大不同,不能像读一篇课文那样“精雕细琢”,但是无论读再多的文章,教师都应把握住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吸收了多方优点,结合教学实际,经过重新整合思考,我认为群文阅读应着力把握住以下三个要点:
一、群文阅读教学重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课堂中既要完成教科书的内容和知识点又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两项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把握住群文阅读的教学时机,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相似文章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方能保证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将课内教学与课后拓展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生活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它需要的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打开学生学习的思路继而为自主阅读打下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布置与本课相关的阅读任务。如: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示范和点拨,为课外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可让学生搜集大量关于思乡的诗进行阅读和背诵,从而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积累。再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童年.冬阳.骆驼队》,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及作家林海音后可让学生课后自读《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忆儿时》、《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等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量。
(二)整合目标、举一反三,实现群文阅读的系统性。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本是以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主题鲜明,或以人物、或以景物、或以诗词歌赋、或是叙事明理等。到了六年级为了迎接毕业考试,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急需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继而进行1-6年级知识的系统复习,因此,我们可借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将六年级课本上下册相关联的内容巧妙的整合起来学习。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和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题,教师应抓住两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挖掘出两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的共同之处,分析这两组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之处,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二、群文阅读重在授予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为课外阅读打开通道。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阅读大多都是无效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就告诉了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因而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每位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以下三步法:第一步,初步感知一组中所有文章,读懂字面意思,粗识文章大意。这是学生对文章的第一次阅读,这一步,应该指导学生在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略读文本,通过读,要求学生粗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第二步,用勾画法、批注法等探寻文章深层意蕴,深入地把握文章。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用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悟等方式品读文章。勾画、批注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要点进行批注和交流即可。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给予点拨。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绝妙之处,深入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古人曾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因此,在学生自由交流读书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悟、体会多形式、多层次的品读。教师要在品读的基础上“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第三步,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一组文章应有共同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体会其写法的好处并模仿。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以第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为例,指导学生习得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叙事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然后以点带面,再引导学生阅读后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多篇文章,巩固其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一位印象深刻的人。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三、群文阅读重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大量的文章如果不加以积累,那无异于瞎子点灯。因此必须要训练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一是摘抄好词佳句,二是写读书感悟和段落批语,文字无需太长只要有体会足以。不仅要积累,更重要的是会运用。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较深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得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凡是有效的阅读,它便似一幅高山流水图,充满诗情画意;更似一朵朵五颜六色、芬芳诱人的鲜花,需要我们去用心采撷。愿群文阅读这朵鲜花能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绽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积淀底蕴、厚积薄发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成都七中教师杨元林:《让阅读教学走上专业之路》教育导报2016第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