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作者】 李为先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朱东小学
【正文】 【摘 要】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告诉我们,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的能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
【关键词】 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这样一些特点。而人的生活体验恰恰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无缝链接,重建语文教学生活。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就是要将语文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
一、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1、诠释“困惑之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邱少云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查阅、思考、讨论,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居然通过上网、向老人请教、跟同学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地理到天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这一点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2、补充“空白之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到“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羊死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开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就能激活求异思维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开放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二、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四、演示文本,再现生活
专家指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师善于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就可以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课文《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确立大语文观,坚持“以世界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活与语文的无痕对接、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统一,将不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年6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关键词】 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这样一些特点。而人的生活体验恰恰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无缝链接,重建语文教学生活。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就是要将语文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
一、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1、诠释“困惑之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邱少云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查阅、思考、讨论,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居然通过上网、向老人请教、跟同学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地理到天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这一点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2、补充“空白之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到“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羊死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开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就能激活求异思维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开放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二、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四、演示文本,再现生活
专家指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师善于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就可以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课文《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确立大语文观,坚持“以世界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活与语文的无痕对接、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统一,将不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年6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