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作者】 廖明江

【机构】 贵州省册亨县者楼中学



【正文】  【摘 要】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认知的倾向,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减弱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感,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我们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是本人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 化学教学;兴趣培养;教学手段;人格魅力 

  教师都希望学生喜欢学习自己所教的学科,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减弱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认知的倾向,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减弱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化学老师要树立良好形象,展示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是稳定的,它受制于环境,而教师影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富于人格魅力的教师,学生就会敬慕他的学识,模仿他的言论和行动,从而也就连带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我每次在上课前就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头发是否整齐,衣服是否整洁,工作过程中还做到了守时、守信,比如上课前我做到了提前一分钟站在教室门外,下课绝不拖堂,答应学生的事绝不食言。教师也不能只捧一本教科书念一辈子,要广泛涉猎学科知识,善于捕捉与化学有关的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社会信息,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对学生有直接的语言美、仪态美,更重要的是要重“德”,化学也好,其他科目也好,都必须建构在正确的道德观念之上。这样,才能正确的使用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加之庄重大方的仪表,博大精深的学识,亲切谦和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从容大方地旁征博引,巧妙应对,使学生在教师美丽的情操中产生积极情感,进而也会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 在化学教学中要巧设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但很多课时没有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化学课实验教学的优势,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有部分课实验虽难以设计,但可巧设学生活动。例如我在讲“原子的形成”时,我选择衣着相近的四位学生充当氢原子,另选两位衣着相近但但和前一组颜色不同的学生充当氧原子,让他们先组合成两个水分子,我假装通电,让他们重新的组合,组合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模拟了电解水的整个形成过程,然后我另选别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模拟了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提高了,也明白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同时也记住了对应的元素符号。学生尝试后,对本节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原子的概念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首先得上好绪言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言课是初中学生接触化学理论知识的第一堂课,绪言课的成败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绪言课不能照本宣科、随便带过。而应给学生多介绍一些最新的、有趣的事例。内容必须丰富、详实。例如: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大自然中有趣的化学现象等。这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收集资料,有所积累,才能举出生动、有趣、鲜活的例子;另外教师应多用一些轻松活泼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情感的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为今后师生的教学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四、化学教学要多用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来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对于讲解化学一些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难以接受,即使你讲得再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如果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因特网、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只用语言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做出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一看就明白,既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上好每一节实验课,特别是第一节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守纪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动手。而教师对所做的实验不仅会做,而且要熟练,并要求在实验前,陈述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起学生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从旁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漏之处,及时纠正。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做实验,也不能随便批评学生,以免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将所观察到的结果陈述出来,然后教师给予评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其操作能力。第二课堂为学生课外继续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教学活动,故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创造学生实验的资源和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教师要在教学和生活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化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须在教学和生活中来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成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任何一门学科就好像网中的一个“结”,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当好老师不但要了解知识网中自己的“结”,还得了解相邻学科的“结”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只有如此才能把自己所教的内容讲深、讲透,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化学这门课程了。
  七、在化学课的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多用激励的语言。
  以前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是用来激励受挫者的名言。而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经常的批评、打击、挖苦、讽刺,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有很大的损伤的。学生失去了自尊、自信,自然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学上应用“成功乃成功之母”。对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更多的表扬、鼓励,将会激励学生去尝试获得更大的成功。例如我在课堂上给一个平时不太专心听讲的学生提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发觉上一节课他认真听讲),他起来答对了。我非常高兴的表扬了他,结果该生以后听课一直很认真,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也千变万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也愿意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共同提高。但是我觉得化学教学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注重心理上的首要效应,使学生对教师和化学科学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并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体验教学、创设问题的情景、理论联系实际、用鼓励、表扬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各种驱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习的学习效率也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国泰主编,《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1-6)卷》;
  [2]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陈大伟,《校本研究面对面》,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5]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6]张维凡主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