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作者】 崔明松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正文】 【摘 要】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中学地理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方式,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活经验;地理知识;生活技能
毋庸置疑,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用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1、把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现象
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的陌生感,教师可多动脑筋,把一些问题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一节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轨迹学生不易把握。情景对话是具有生活趣味的一项活动,巧妙地引入,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国”一文中,提到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及种族问题。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几组,各代表不同肤色的人种,相互介绍自己怎样来到美国的,为什么要来,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对美国社会有何认识感触等等。学生们有的扮成非洲移民,有的扮作海外华人;有的用洋腔洋调的汉语介绍,有的用尚不熟练的英语叙述,可谓精彩纷呈。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们为国争光的情感,与地理课标中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2、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地理新课标的主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这些内容,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介绍“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时,展示一些图片: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威尼斯的人们出入皆船;沙漠地区的民族则骑着骆驼……这些各具特色的生活现象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好奇感、需求感。教师可顺势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渠道搜集资料,拓宽视野,有条件的可通过图书馆、上网查询,没有条件的同学也可看电视如“人与自然”、“探索频道”等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节目。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来思考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树立地理观念。在学习了“空气质量日报”后,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调查:去年我们合肥空气质量为优或良的天数有多少?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如何?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些地方?城内和农村空气质量有何差别?你对合肥空气状况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学生分组分工到相关部门或政府网站搜集资料,每天收看天气预报,市内同学和农村同学分别深入到市区乡村、田间地头进行调查。最后兴趣小组成员重点针对家乡大圩镇的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现象热烈讨论,分析汇总后给大圩镇政府递上了一份调查报告,并得到了他们的表扬。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看得见,摸得到,学生容易操作,因此,他们乐意去做。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了他们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活中的现象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时与书本知识不相符。比如,地理教材中把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现在的学生们由于家庭生活水平高了,在假期里也经常举家外出旅游,见识也广了。家乡大圩镇也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菜花节、葡萄节为品牌的农家乐生态游早已闻名省内外。学生们足不出户便亲身感受到旅游业为家乡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一些困惑,于是对课本知识提出了异议:景区的餐饮业繁荣了,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水多了;景区的私家车不够停了,二氧化碳排放也多了;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路边的塑料瓶、方便袋、废电池多了,对绿化、水质的破坏也加重了。甚至有个别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唯利是图,把原生态纯天然的风景,擅自改建为度假村、旅馆、饭店、棋牌室等,这不是旅游业对环境带来的另一种污染吗?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毁灭!这正是学生把生活和地理联系起来思考的结果。学生敢于对地理理论提出质疑,不正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吗?
4、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2]李宏伟.浅谈联系乡土实际充实地理教学内容[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6期
[3]项贤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 1999,(04)
[4]缪建平.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 , 2004,(Z1)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活经验;地理知识;生活技能
毋庸置疑,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用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1、把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现象
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的陌生感,教师可多动脑筋,把一些问题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一节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轨迹学生不易把握。情景对话是具有生活趣味的一项活动,巧妙地引入,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国”一文中,提到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及种族问题。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几组,各代表不同肤色的人种,相互介绍自己怎样来到美国的,为什么要来,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对美国社会有何认识感触等等。学生们有的扮成非洲移民,有的扮作海外华人;有的用洋腔洋调的汉语介绍,有的用尚不熟练的英语叙述,可谓精彩纷呈。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们为国争光的情感,与地理课标中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2、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地理新课标的主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这些内容,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介绍“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时,展示一些图片: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威尼斯的人们出入皆船;沙漠地区的民族则骑着骆驼……这些各具特色的生活现象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好奇感、需求感。教师可顺势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渠道搜集资料,拓宽视野,有条件的可通过图书馆、上网查询,没有条件的同学也可看电视如“人与自然”、“探索频道”等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节目。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来思考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树立地理观念。在学习了“空气质量日报”后,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调查:去年我们合肥空气质量为优或良的天数有多少?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如何?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些地方?城内和农村空气质量有何差别?你对合肥空气状况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学生分组分工到相关部门或政府网站搜集资料,每天收看天气预报,市内同学和农村同学分别深入到市区乡村、田间地头进行调查。最后兴趣小组成员重点针对家乡大圩镇的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现象热烈讨论,分析汇总后给大圩镇政府递上了一份调查报告,并得到了他们的表扬。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看得见,摸得到,学生容易操作,因此,他们乐意去做。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了他们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活中的现象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时与书本知识不相符。比如,地理教材中把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现在的学生们由于家庭生活水平高了,在假期里也经常举家外出旅游,见识也广了。家乡大圩镇也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菜花节、葡萄节为品牌的农家乐生态游早已闻名省内外。学生们足不出户便亲身感受到旅游业为家乡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一些困惑,于是对课本知识提出了异议:景区的餐饮业繁荣了,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水多了;景区的私家车不够停了,二氧化碳排放也多了;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路边的塑料瓶、方便袋、废电池多了,对绿化、水质的破坏也加重了。甚至有个别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唯利是图,把原生态纯天然的风景,擅自改建为度假村、旅馆、饭店、棋牌室等,这不是旅游业对环境带来的另一种污染吗?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毁灭!这正是学生把生活和地理联系起来思考的结果。学生敢于对地理理论提出质疑,不正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吗?
4、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2]李宏伟.浅谈联系乡土实际充实地理教学内容[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6期
[3]项贤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 1999,(04)
[4]缪建平.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 , 200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