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

【作者】 朱 燕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神奇中学



【正文】  历史课堂上,教师授课应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
  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之一。而提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既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教学措施,纠正教学偏差和控制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二、能力教学模式提问
  所谓能力教学模式提问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提问,课堂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映。
  (1)鼓励性: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讨活动。这类问题的回答既不能超越先前所呈现信息的范围,也不能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如果将这类问题的回答与原始资料进行比较,那么就很容易按正误来进行判断。鼓励性提问应是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
  (2)提示性:所谓提示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讨活动要能起指导或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去着手探究。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具有探究倾向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给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
  三、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②方法的提出
  在新的课改形式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是改革的中心,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创新能力是重点。
  ③方法的解读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里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素材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里充分合理的利用好这些素材呢?
  第一,趣味性强,所选的素材应该是内容经典、语言精妙,生动有趣。
  第二,针对性强,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要与相关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引用,引发兴趣。
  第三,教育意义大,以励志、激励、磨练教育为主,起到引导人们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和心智培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四,思考空间大,文字优美,短小精悍,论述精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历史教学中可以选用的素材
  历史教学中可以选用的素材通常有以下五个大类:
  1、故事类:神话、传说、典故、成语、笑话
  选用这一类的素材,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挑选有确实可用、生动有趣的材料,最好放在开始上课前讲,作为教材的导入语,它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警示类:名人名言、警句、俗语、谚语。
  2.、有警示作用的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健全的品格意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穿插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不仅能让教师的语言流溢文采,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展示历史课的内涵和深度,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引发学生正确思考,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再经教师适时的总结点评,让学生学会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最高领导者在为政之道的政治素质及个人品行素养高低有密切联系。
  3、传记类:名人传记、秩事
  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名人犹如灿烂群星在历史的天空中与日月同辉,他们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了解他们的成长或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启迪。特别是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教学中可以结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现的高敞的气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小故事,充分利用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如介绍布鲁诺、诺贝尔、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
  总之,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做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里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素材来帮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