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董海波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山后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学生活化就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学生活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1.课堂内容要生活化。新教材能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每一个新授知识都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设计了参考的教学情境图,老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种适合自己教学的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又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
  2、思维训练要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1)组织学生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2)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数学的实践能力。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和利率》时,以学生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参观银行,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组织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如:在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可安排“为秋游准备午餐”的作业。让学生先到超市调查有关面包、红肠、蛋糕、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的价格,并制成价目表。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教会学生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1)在学完“直角”以后,我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2)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一年级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我要求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一个星期里最有意义的一天。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2)在教学“连加、连减”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下爸爸、妈妈的岁数,然后,计算出爸爸、妈妈和自己一共的岁数。随后,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还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一天开支表”。作为教师,应该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数学生活化意识。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在购物时感受数学。如学生数学日记中写道:“我和爸爸去买一个转笔刀,那个阿姨说要25元,我们跟她讲价只买了18元,便宜了7元。”。在玩中体验数学。如“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栽树,爸爸栽了6棵树,妈妈栽了3棵树,我算了一下,爸爸比妈妈多了3棵。……”。买菜,做饭,分水果零食,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就更多了。当然,培养数学生活化意识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
  参考资料:
  [1]创设有效性教学情境的策略探讨; 曹洪辉;小学数学教育;200905期
  [2]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   刘娟娟/著 2010年
  [3]有效问题设计 激活学生思维;杨玲 张志平;小学数学教育;2009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