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贡巴吉

【机构】 甘肃省夏河县藏族中学



【正文】  素质教育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在语文学科中具体体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以下我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正确的人生观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其中语文课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如在教学王愿坚《七根火柴》可以以无名战士的献身精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桂林山水之歌》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特级教师陈志聪说过:“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江山多娇的祖国、爱人才辈出的祖国、爱语言优美的祖国、爱具有优秀民族特点的祖国。”
  2、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是“小皇帝”,惟我独尊。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十分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课文,通过引导和启发,或者通过课内活动,帮助他们从个人的圈子走出来,关心热爱班集体,尊重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关心家庭,关心国家。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许多科学技术都已跨入世界先进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些不好西方思想也渗入中国,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迷失方向,贪图享乐,没有追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典型课文进行启发,帮助他们理解古贤人的崇高理想和宽阔胸襟,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含义,懂得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人生箴言,从而达到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的语文技能,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的智能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
  1、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以及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史等文学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语文训练的基础。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的语文技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采取多中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训练,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
  听说能力。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听录音等等,而且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要边听边思考,要养成会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对听到的内容,如有不同的观点,要能够用语言说出来,而且有一定的条理性,观点明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及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中的高尚而伟大的东西。”他所说的“高尚而伟大的东西”,指的就是人的美好心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人类美好心灵的重任。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语文教做人,学语文学做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比如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及人物的形象美,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去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素质
  语文教学中要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比如良好的写字习惯、听话说话习惯、摘抄习惯、写作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的方法。古人亦云:“授人以鱼,供一饭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语文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长期培养和训练,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遇事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把书本知识转为自己的能力,才能有发展,有创新。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各自的知趣、爱好和性格,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