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摭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作者】 丁玉林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白石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缺乏解题思路与技巧,找不到思考点和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数学课程改革,解决问题这一块也随之而来。这是培养目标的变化,是新事物,体现观念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将其分散到运算之中,结合“数的运算”抽取和理解数量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用结合”。不再作为独立的知识块来教学,淡化数量关系的教学,加强“解决问题”与情景的联系,注重实践——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 解决问题策略;情境;探究;应用;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阐述: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感悟策略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方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是数学在生活应用最广泛的内容。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在问题选择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应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提高数学问题的人文性,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地将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相关,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到生活中去尝试。我在教学《比一比》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将学生在游乐园玩跷跷板的场景拍成录像。课堂上,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班中又瘦又小的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么用力也压不起又胖又壮的同学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学生站起来说:“瘦的根本压不倒胖的。”借助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并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发现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比较轻重,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二、主动探究,体验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比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解决问题”时,有些聪明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可是他们提的问题属于“10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的范畴,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属于未学过的知识,我就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学生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有的说可以用小棒摆摆,有的说可以用计算器,还有的说可以摆加法竖式等等。可见,小小一道题目,却引出了学生许多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
  三、实践应用,内化策略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如在学习“尝试与猜测”中鸡兔同笼问题时,不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解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运用列表、画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引导学生通过逐一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检验,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能力,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四、拓展反思,升华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反思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过去教学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例如教学三年级“解决问题”。在解决完例1、例2之后,可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五一”节即将来临,同学们想不想结伴去动物园玩?请你设计一个你们小组的出行计划。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计算数据等。这个内容可安排在单元复习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所必需的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解决问题实践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易虹辉
  [3]数学解决问题的学习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