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易门县绿汁镇看待老少边穷地区老师生活现状
【作者】 杨本祥
【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绿汁中学
【正文】 【摘 要】 绿汁镇位于易门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4公里,离省城昆明120公里,是国有大型企业易门矿务局所在地。全镇国土面积233.81平方公里,东连十街乡,南接双柏县安龙堡乡与峨山大龙潭乡,西邻双柏县法脿乡和大庄乡,北靠铜厂乡。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10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20392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3亩。现有竹子、河尾、木厂、者拉、腊品、中心小学共6个村完小,最远的腊品小学离县城98千米,单程3小时,路宽平均3米,全程至少200个弯,出行非常不方便。老师们的生活用品只能周末出去时从乡镇的市集上购买,平时突然用到什么根本就买不到,而且老师们的宿舍也是不到10平米的旧屋改成的...... 尽管有着种种的困难,但是腊品小学还是聚集着一批胸怀大爱的老师们,他们无私奉献,守着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在这里守望教育、播种文明。
【关键字】 绿汁镇;老少边穷;生活;现状
很多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工资高待遇好,一天只要上几节课,还有寒暑假两个大长假!但是,真正到了老少边穷地区——绿汁,才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农村偏远山区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教师紧缺,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是很多山区教育的现状。因为条件艰苦,很多年轻老师是不愿意在山村小学任教的。尽管有着种种的困难,但是腊品小学还是聚集着一批胸怀大爱的老师们,他们无私奉献,守着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在这里守望教育、播种文明。
1995年,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黎校长带着教书育人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绿汁镇任教。站在三尺讲台,这一教就是20年!虽然自己家就是绿汁镇的,但是黎校长也住在学校,并不经常回家,只有周末休息的时候会回去。但要是遇上值周,半个月都不能回家一次。黎校长的孩子在临近的一个小学上六年级,但是因为工作问题,黎校长很少顾及的到孩子。有记者采访黎校长在这20年间有没有因为条件不好想过要转行,黎校长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而且比起自己刚开始教书那会,现在的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
孩子们自从来学校以后,老师们陪伴的时间比他们父母们陪伴的时间要多得多,也许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里,老师们就是等同于父母一般的存在!特别是学前班的老师,毫不夸张的说,面对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老师真的是当爹又当妈!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山村老师们付出的也就更多!
当前,我国有乡村中小学生4000多万,背后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编织着乡村孩子的多彩梦想。但是,这个本应是最伟大、最美丽的职业群体,却没有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体面的生活,甚至出现了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职业吸引力不强、人心思走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资收入低,待遇保障差。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低于当地的外出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缴纳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重大疾病救助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住房困难成为普遍问题。一位年轻女教师反映,她们三人挤在一间借助楼梯改造的宿舍内,进出连腰都不敢挺直。
(二)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乡村教师“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一个老师通常要负责四五门甚至更多学科的教学任务,任务重的每周达30个课时。同时,乡村留守儿童多,安全是个紧箍咒,不少老师是“两师两员”,上课是教师,开饭是厨师,课外是心理辅导员,晚上是寝室管理员,天天疲于奔命,身心压力很大。
(三)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乡村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低。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乡村优秀教师渴望更大的发展平台,纷纷流向城镇、流向重点学校,再加上补偿安置机制不健全,不合格教师难以退出,占用着宝贵的编制岗位,新鲜血液补充困难。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急剧下滑,乡村教育质量堪忧。
二、形成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一)、让优秀人才“下得去”。专门制定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增加乡村教师编制数量,同时完善补偿安置机制,让不合格教师顺利退出,为新教师及时补充留下空间。在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乡村教师培养基地,实施乡村教师免费教育政策,专门培养具有本地户籍的本土化乡村教师。
(二)、引骨干教师“留得住”。以生活待遇留人,在大幅提高收入的同时,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面落实医保社保,扩大周转房建设覆盖范围。以感情留人,设立乡村教师特别奖项和专项基金,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乡村教师予以褒奖。以事业留人,专门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指标分配比例,在乡村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自动晋升为高级职称,让乡村教师看到希望,感到有奔头。
(三)、助全体教师“教得好”。加大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轮岗力度,通过一至两年挂职,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能手、带出一支骨干队伍。将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3年内对乡村教师轮训一遍。实施乡村教师网络研修行动计划,引导乡村教师主动通过网络按需学习优质教育资源。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只有形成上下左右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乡村教育才能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样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而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就必须牢牢抓住乡村教师这个根本。建议各级政府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突破口,从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岛地区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共同支持,尽快形成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西北五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2]《内江科技》,2015,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现状研究——以大理州农村体育为例 《百度文库》
【关键字】 绿汁镇;老少边穷;生活;现状
很多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工资高待遇好,一天只要上几节课,还有寒暑假两个大长假!但是,真正到了老少边穷地区——绿汁,才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农村偏远山区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教师紧缺,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是很多山区教育的现状。因为条件艰苦,很多年轻老师是不愿意在山村小学任教的。尽管有着种种的困难,但是腊品小学还是聚集着一批胸怀大爱的老师们,他们无私奉献,守着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在这里守望教育、播种文明。
1995年,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黎校长带着教书育人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绿汁镇任教。站在三尺讲台,这一教就是20年!虽然自己家就是绿汁镇的,但是黎校长也住在学校,并不经常回家,只有周末休息的时候会回去。但要是遇上值周,半个月都不能回家一次。黎校长的孩子在临近的一个小学上六年级,但是因为工作问题,黎校长很少顾及的到孩子。有记者采访黎校长在这20年间有没有因为条件不好想过要转行,黎校长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而且比起自己刚开始教书那会,现在的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
孩子们自从来学校以后,老师们陪伴的时间比他们父母们陪伴的时间要多得多,也许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里,老师们就是等同于父母一般的存在!特别是学前班的老师,毫不夸张的说,面对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老师真的是当爹又当妈!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山村老师们付出的也就更多!
当前,我国有乡村中小学生4000多万,背后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编织着乡村孩子的多彩梦想。但是,这个本应是最伟大、最美丽的职业群体,却没有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体面的生活,甚至出现了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职业吸引力不强、人心思走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资收入低,待遇保障差。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低于当地的外出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缴纳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重大疾病救助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住房困难成为普遍问题。一位年轻女教师反映,她们三人挤在一间借助楼梯改造的宿舍内,进出连腰都不敢挺直。
(二)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乡村教师“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一个老师通常要负责四五门甚至更多学科的教学任务,任务重的每周达30个课时。同时,乡村留守儿童多,安全是个紧箍咒,不少老师是“两师两员”,上课是教师,开饭是厨师,课外是心理辅导员,晚上是寝室管理员,天天疲于奔命,身心压力很大。
(三)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乡村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低。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乡村优秀教师渴望更大的发展平台,纷纷流向城镇、流向重点学校,再加上补偿安置机制不健全,不合格教师难以退出,占用着宝贵的编制岗位,新鲜血液补充困难。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急剧下滑,乡村教育质量堪忧。
二、形成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一)、让优秀人才“下得去”。专门制定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增加乡村教师编制数量,同时完善补偿安置机制,让不合格教师顺利退出,为新教师及时补充留下空间。在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乡村教师培养基地,实施乡村教师免费教育政策,专门培养具有本地户籍的本土化乡村教师。
(二)、引骨干教师“留得住”。以生活待遇留人,在大幅提高收入的同时,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面落实医保社保,扩大周转房建设覆盖范围。以感情留人,设立乡村教师特别奖项和专项基金,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乡村教师予以褒奖。以事业留人,专门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指标分配比例,在乡村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自动晋升为高级职称,让乡村教师看到希望,感到有奔头。
(三)、助全体教师“教得好”。加大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轮岗力度,通过一至两年挂职,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能手、带出一支骨干队伍。将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3年内对乡村教师轮训一遍。实施乡村教师网络研修行动计划,引导乡村教师主动通过网络按需学习优质教育资源。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只有形成上下左右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乡村教育才能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样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而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就必须牢牢抓住乡村教师这个根本。建议各级政府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突破口,从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岛地区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共同支持,尽快形成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西北五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2]《内江科技》,2015,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现状研究——以大理州农村体育为例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