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作者】 范 娟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教学研究室



【正文】  【摘 要】 体育是一门贯穿整个人生环节的课程。从进入幼儿园,再到进入大学的学府,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体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奠基期,更是担负着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塑造、体育运动的引领等一系列重要的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个家有家法,国有国法的时代,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掌握好唯物哲学中的“度”。因此规则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刻不容缓。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注重体育项目结果的同时,对体育项目的规则给予一定的重视,体育成绩代表着人的身体素质,体育规则的则代表着人的心理意识,在如今这时代,两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 体育规则;体育课堂;规则教学

  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运动是随意的,因为体育的规则性是与开放性,相对统一的。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体育教学的规则性,规则性则反作用于体育运动。常说的体育规则则是人们在进行体育比赛或者运动锻炼时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定,是进行稳定的体育活动所必要的保证。在教学中,想要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则必须要建立并深入执行一套合适的体育规则,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强硬规则意识的学生,更能抵得住现实中不法事物的诱惑。体育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出身心素质俱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势在必行。
  一、体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规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学习开始就有必要对规则进行相关的讲解,避免在教学中,注重技术性教学,从而忽略了一些细小规则的讲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一节课上,学生记忆力最集中的时候还是在一节课开始时的前五分钟,教师应当先充分利用这一黄金时段,对最重要的规则进行讲解。此外,在进行规则的总体讲解后,在教学的示范过程中,学生发现操作不规范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出来,从而对这一动作记忆的更加清晰,而不是盲目的记忆教师的运动动作。
  在一次体育展示课程上,有一位体育教师就讲解了规则较为繁琐的《排球》这一章节,在讲解中,为了能够将正面上手传球这一动作进行更好的演示,教师采用了分解教学法。分解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运动技术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整体性的学习,但是其并不完全适应所有的体育运动。排球就是为数不多的一种,在进行正面上手传球时,教师通过分解发球以及球运动的环节,让学生明白了正确的传球方式以及发力的关键点。从理论上来讲,这一教学是十分成功的,但是由于分解教学时传球是,排球出现了长时间挺对,这是现象便是典型的“持球”违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的讲解,更要遵从客观的现实情况。
  二、在教学中,使规则观念在学生心里扎根。
  规则的有效性,在于对规则的长期维护。心理学中著名的“破窗定理”就指出,一扇窗如果被打碎,没有人去对这一窗户进行维护,那么这个窗户渐渐地失去了意义。其实规则就如同那一扇窗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不能违规操作这一理念深深的印在学生的意识中。教师如果发现了违规的行为,切忌因为自身的主观因素不对违规学生进行处罚,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表现出“零容忍”的态度,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合乎情理的规则。
  规则是不断发展的,是不断更替的。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们所要遵守的规则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比如《宪法》的更改,法律代表着最高的规则约束,其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建国以来,这本最高规则也是经过多次的删减与增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难免要进行一些属于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因为其特色,可能在社会上并没有明文规定,这时教师就必然会自己进行规则限定。规则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所遵守,就在于规则的普遍适应性,在于规则的公平性,如果规则已经出现明显的不可行性,教师就需要针对相应的情况删减或更改规则,以保证所有人都可以遵守这个规则。
  在进行项目《空竹》游戏化体育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展示基本动作高抛,但是因为女生的力道不足以及种种力量方面的限制,教师就可以将女生的热身运动换成空竹的回环;在进行空竹花样展示中,很多学生就选择了“仙女过桥”,但是部分人员因为是“左撇子”,不容易做出这一空竹花样的起手式,因此教师就可以,让这部分人展示空竹花式“竹篮打水”,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适应体育规则。只有每个人都认同的规则,才是真正的规则,在碰到一些已经不适用的规则,要敢于果断的删减,不可因此影响规则的不可跨越性。
  结语:小学时期是教师培养学生运动习惯,运动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树立观念较为容易,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体育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素珠. 学习共同体:小学生人际规则意识的孵化器[J]. 中国德育, 2016(3):43-46.
  [2]张涛, 卢艳萍. 基于主体性德育观的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5(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