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作者】 郭 梅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学区高圩小学
【正文】 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认识的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是只有“人文”,或准确地讲,只有苍白的“思想”灌输,缺乏必要的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有的是过度的言语训练,看似颇具“语文味”(狭隘的语文观导致的狭隘的语文味),实际上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有的则是机械的言语训练,单调乏味,死读死背,大量的讲解分析充斥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体现“语文味”,就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说、多写。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当把读、说、写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积累和运用”的具体体现。
第一,就“读”而言:首先,应强化初读,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感悟、积累与运用。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初知大意。现在许多公开课、比赛课,由于过于注重“看点”,忽视了学生的读书,这是有问题的。
第二,在精读阶段,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通常的策略是:可以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或句子,从而领悟、理解全篇内容。例如有关专家倡导的“变序教学”,打破了逐段讲读的程式,不按课文结构顺序,直接切入,直奔课文的中心或重点,组织教学。“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是变序教学常用的方法。“直奔中心”就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理解重点句段,推敲词句,把词、句、段的学习置于篇的整体目标下,从而形成从中心到具体内容再到词句的学习顺序。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有的学者认为,引导学生体味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音韵的和谐。引导学生关注汉语音节的巧妙安排。例如:“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里,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九寨沟》)引导学生关注“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双音节词,问学生能否换成单音节词。也可以使其通过多种手段(如读)来感悟其运用之妙。
2.词语的准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词语选择之妙,尤其是那些准确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句段。我们知道,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工夫。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可以有效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例如:“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武士俑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秦兵马俑》)
另外,虚词使用得好也能鲜明地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清代学者刘淇曾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例如:“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项链》),“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这些虚词(“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细细品味,定能悟出其中三味。
3.句式的丰富。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在安排句子的时候非常讲究,要么使用非常整齐或大致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美;要么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综美(句式可由短而长,也可由长而短)。例如:“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莫高窟》)整齐的排比结构表现了壁画造型的丰富多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悟。
4.修辞的生动。修辞是为了使语言富有表现力而运用的一些特殊的修饰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等方法能产生形象感。引导学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
第四,就“说”而言,这里的“说”要特别注意: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否则学生练习的还是“对话语”,而不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急需的“独白语”。所谓“独白语”通常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独白语通常有一定的内容,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前后顺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获得“独白语”训练的机会不多,运用“独白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更少。因此,独白语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说”的训练重点应是“独白语”的训练。
第五,就“写”而言,主要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关注“读写结合”,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既是对传统语文的回归,又是对新课程以来人文性泛滥的纠偏。问题在于,当下的许多“读写结合”的误区是写的时候,往往只有“道”的要求,而无“文”的要求及训练(如“表达”的要求:语词、句式、修辞、结构等),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否则,学生大量的“写”只能在“题材”上拓展,而在写作能力上的发展则有可能如蜗牛爬行。
总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也应当内在地包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千万不能狭隘地将其理解为“工具性”,其中又狭隘地窄化为言语训练,要把语文的“根”牢牢地扎在具有综合意义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是只有“人文”,或准确地讲,只有苍白的“思想”灌输,缺乏必要的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有的是过度的言语训练,看似颇具“语文味”(狭隘的语文观导致的狭隘的语文味),实际上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有的则是机械的言语训练,单调乏味,死读死背,大量的讲解分析充斥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体现“语文味”,就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说、多写。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当把读、说、写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积累和运用”的具体体现。
第一,就“读”而言:首先,应强化初读,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感悟、积累与运用。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初知大意。现在许多公开课、比赛课,由于过于注重“看点”,忽视了学生的读书,这是有问题的。
第二,在精读阶段,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通常的策略是:可以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或句子,从而领悟、理解全篇内容。例如有关专家倡导的“变序教学”,打破了逐段讲读的程式,不按课文结构顺序,直接切入,直奔课文的中心或重点,组织教学。“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是变序教学常用的方法。“直奔中心”就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理解重点句段,推敲词句,把词、句、段的学习置于篇的整体目标下,从而形成从中心到具体内容再到词句的学习顺序。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有的学者认为,引导学生体味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音韵的和谐。引导学生关注汉语音节的巧妙安排。例如:“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里,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九寨沟》)引导学生关注“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双音节词,问学生能否换成单音节词。也可以使其通过多种手段(如读)来感悟其运用之妙。
2.词语的准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词语选择之妙,尤其是那些准确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句段。我们知道,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工夫。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可以有效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例如:“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武士俑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秦兵马俑》)
另外,虚词使用得好也能鲜明地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清代学者刘淇曾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例如:“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项链》),“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这些虚词(“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细细品味,定能悟出其中三味。
3.句式的丰富。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在安排句子的时候非常讲究,要么使用非常整齐或大致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美;要么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综美(句式可由短而长,也可由长而短)。例如:“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莫高窟》)整齐的排比结构表现了壁画造型的丰富多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悟。
4.修辞的生动。修辞是为了使语言富有表现力而运用的一些特殊的修饰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等方法能产生形象感。引导学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
第四,就“说”而言,这里的“说”要特别注意: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否则学生练习的还是“对话语”,而不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急需的“独白语”。所谓“独白语”通常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独白语通常有一定的内容,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前后顺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获得“独白语”训练的机会不多,运用“独白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更少。因此,独白语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说”的训练重点应是“独白语”的训练。
第五,就“写”而言,主要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关注“读写结合”,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既是对传统语文的回归,又是对新课程以来人文性泛滥的纠偏。问题在于,当下的许多“读写结合”的误区是写的时候,往往只有“道”的要求,而无“文”的要求及训练(如“表达”的要求:语词、句式、修辞、结构等),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否则,学生大量的“写”只能在“题材”上拓展,而在写作能力上的发展则有可能如蜗牛爬行。
总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也应当内在地包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千万不能狭隘地将其理解为“工具性”,其中又狭隘地窄化为言语训练,要把语文的“根”牢牢地扎在具有综合意义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