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韩芳芳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变通,不善于发展创造。教育的目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数学创新能力的含义
关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含义,可以从数学创新的过程和数学创新的结果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数学创新的过程来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l)轻松自由地从一种思维操作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操作;
(2)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观察模式,辨别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3)以全新方式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从数学创新的结果来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对于给定的数学问题能够拿出新颖的、独特的、合适的解法;
(2)对于所呈现的文字的、图像的和表格形式的数学情境,能够提出多种不同的,并且是合理的问题;
(3)能够一识别技能领域与应用领域之间的联系,在以前不相关的数学思维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2 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面向全体,发展个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各方面都是不相同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着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2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
2.3.1 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3.2 启迪知觉思维,培养创新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2.3.3 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2.3.4 鼓励求异,使学生敢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3.5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加学生创新质量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
2.3.6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前景激励,小学生向往学习好,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小学生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方瞿. 创新与创造教育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阎立钦. 创新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3]张奠宙.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4.
[4]骆洪才 王晓萍.数学教育论 [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5]刘娟娟 周莹. 交换问题法与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变通,不善于发展创造。教育的目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数学创新能力的含义
关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含义,可以从数学创新的过程和数学创新的结果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数学创新的过程来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l)轻松自由地从一种思维操作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操作;
(2)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观察模式,辨别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3)以全新方式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从数学创新的结果来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对于给定的数学问题能够拿出新颖的、独特的、合适的解法;
(2)对于所呈现的文字的、图像的和表格形式的数学情境,能够提出多种不同的,并且是合理的问题;
(3)能够一识别技能领域与应用领域之间的联系,在以前不相关的数学思维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2 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面向全体,发展个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各方面都是不相同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着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2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
2.3.1 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3.2 启迪知觉思维,培养创新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2.3.3 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2.3.4 鼓励求异,使学生敢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3.5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加学生创新质量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
2.3.6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前景激励,小学生向往学习好,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小学生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方瞿. 创新与创造教育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阎立钦. 创新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3]张奠宙.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4.
[4]骆洪才 王晓萍.数学教育论 [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5]刘娟娟 周莹. 交换问题法与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