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探究
【作者】 任广东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脱离的现象。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它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生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结合体育社会化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并且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以便有效地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新课程;生活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物质等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对体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必将全面回归人们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体育生活化产生和实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一、当前学校体育活动分析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大多采用你教我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严重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体育新课程要求的指导思想相矛盾,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厌学体育。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喜欢篮球,喜欢它在竞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腾飞、旋转、冲撞、追逐,这些动作技巧总能让人在紧张之余,感受到生命的智慧与柔韧。喜欢乒乓球。因它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单挑,意志坚定并实力强大的人会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实力不强的人却像在面对自己的命运一样,无法逃遁,也无法交给他人,是挨打还是有意外的收获,都要一个人默默承受。有时很为自己的国人感到骄傲,就那么一只小球,也能玩得那么出神入化,让人觉得生活真的是处处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所谓体育技能都是着眼于竞技运动训练目标的,学生即使通过努力掌握了这些技能后,既不能在身体锻炼中起到实效,又难以迁移到生活技能中。从教学过程看,静态刻板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在权威与专制的教育之中,缺乏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不仅在认识效果上产生不良效果,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身心、能力的发展都成为纸上谈兵。
二、小学进行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生活化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毋庸质疑的。
三、实现体育教育生活化策略
1、生活化理念深入人心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民间体育活动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民间体育活动都是以生活化的。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以前的教师所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当前,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和研究它,让其焕发时代的光芒。
2、丰富新课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已往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与我们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紧密,如果将游戏课娱乐课教学融入课堂,将会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对所学的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也是没有用的,不能够基于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去阐述现代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行的,跟少年儿童现实经验远离的教学内容,再努力的教学也是低效的。这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生活为纽带,挖掘出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坚持教学目标生活化。体育教学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课堂学习生活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全人的角度构建教学目标。
4、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系统性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如: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创造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评价激励法。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发现式教学法要求学生非常投入地,自己去探索、思考、发现某些未知和一知半解的知识,从而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去发展体育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要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使每位学生做到每日活动1小时,掌握日常锻炼的运动技术技能,获得体育健康知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曲宗湖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2]曲宗湖等编著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版
[3]《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体育;新课程;生活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物质等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对体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必将全面回归人们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体育生活化产生和实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一、当前学校体育活动分析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大多采用你教我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严重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体育新课程要求的指导思想相矛盾,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厌学体育。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喜欢篮球,喜欢它在竞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腾飞、旋转、冲撞、追逐,这些动作技巧总能让人在紧张之余,感受到生命的智慧与柔韧。喜欢乒乓球。因它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单挑,意志坚定并实力强大的人会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实力不强的人却像在面对自己的命运一样,无法逃遁,也无法交给他人,是挨打还是有意外的收获,都要一个人默默承受。有时很为自己的国人感到骄傲,就那么一只小球,也能玩得那么出神入化,让人觉得生活真的是处处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所谓体育技能都是着眼于竞技运动训练目标的,学生即使通过努力掌握了这些技能后,既不能在身体锻炼中起到实效,又难以迁移到生活技能中。从教学过程看,静态刻板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在权威与专制的教育之中,缺乏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不仅在认识效果上产生不良效果,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身心、能力的发展都成为纸上谈兵。
二、小学进行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生活化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毋庸质疑的。
三、实现体育教育生活化策略
1、生活化理念深入人心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民间体育活动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民间体育活动都是以生活化的。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以前的教师所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当前,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和研究它,让其焕发时代的光芒。
2、丰富新课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已往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与我们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紧密,如果将游戏课娱乐课教学融入课堂,将会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对所学的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也是没有用的,不能够基于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去阐述现代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行的,跟少年儿童现实经验远离的教学内容,再努力的教学也是低效的。这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生活为纽带,挖掘出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坚持教学目标生活化。体育教学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课堂学习生活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全人的角度构建教学目标。
4、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系统性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如: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创造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评价激励法。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发现式教学法要求学生非常投入地,自己去探索、思考、发现某些未知和一知半解的知识,从而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去发展体育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要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使每位学生做到每日活动1小时,掌握日常锻炼的运动技术技能,获得体育健康知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曲宗湖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2]曲宗湖等编著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版
[3]《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