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作者】 李 梅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  【摘 要】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都是以情为根,以言为苗,因而语文教学必须以情为先。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渗透;意义;作用;情趣;情境;效率;能力;方法

  “情”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都是以情为根,以言为苗,因而语文教学必须以情为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帮助他们体会语文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与文章作者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情感。在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学,教师要将自身情感融入文本情感,引导学生体味文本情感,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情感体验,以情育人。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双基与考点的训练,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是违背教育客观规律的后果。这从反面启发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愉快的学习者,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语文教师应如何运用情感功能,来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文本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点燃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但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在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大的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情感有引领感染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是文本作者传播情感的载体,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教师不能抛开教材,简单地向学生讲授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更不能由着学生胡乱揣测文义。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教材,仔细挖掘教材的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自身的情感,方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并产生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作品休戚与共。这样,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当然,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认为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相信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学起语文来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二、以教学情境熏染学生的情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新颖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导他们走进文本,陶冶情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教师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学生联想,导致学生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前我们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讲故事、谈奇闻、说异事、读美文、诵诗篇等方式活跃课堂,以此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歌曲、绘画、书法、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灵活地引入课堂,这些形式不但有利于激发、生成学生内心的情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教学使教师能够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课文情境中,培育出美好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语文的兴趣变为爱好,进一步发展成志趣。
  三、以语言艺术渲染学生的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教学语言是情感教学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最起码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力和感染力。从外在形式上看,教师的语言要有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从内容上看,教师的语言要科学严密,通俗易懂,简单精炼,不能有过多的废话、套话。教师还可以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一体,促进学生与文本交流和作者对话。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此外,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组织教学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唯有情感碰撞,方有心灵对话,方有师生共品美文的愉悦。在我看来,只有富于情感的语文课堂,才是能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我们只有去关注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