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 陈祥军
【机构】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将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调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全面落实探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高中语文新教材实施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意识活动,良好的阅读能力需要主观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赏析能力的具备,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能力都需要在探究能力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是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需要,才能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尤其是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创造欲望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鼓励探究,提倡阅读的多元理解
阅读是一种言与意之间转换的意识活动,学生通过对表面言语的理解来深入其中意思的理解来获得道理、认识世界,然而语言意义的表达常会受到文化、场景以及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句话的确切意思只有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才能被真正理解,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式地分析词句,体味语言主旨含义。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中,林冲刺配沧州以后,偶然见到李小二时,和他对话:“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这一句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有的学生说这一句表达出了林冲异乡遇故知的喜悦;也有学生说它是全面渗透出了一个人职位被贬后的落魄;也有学生评论说它表达出了林冲从深陷危机欲走向东山再起的英雄豪迈之情;所以,在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识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阅读的探究式学习与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所处的语言环境来深入分析话语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以达到对文章的多元理解。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观赏着月色笼罩下,绮丽的荷塘,产生了复杂的感情,其中的一句:“快乐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一句,从表面理解,是说荷塘里面的植物与动物尽情地享受着欢乐,作为人类的他没有办法与它们展开交流,不能感受到她们的快乐,但若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存处境就会获得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作者正在为未知的未来所困惑,感到了心神不安,即使在这美丽的夜色景观中也无法感受到快乐。
二、品味文本情感矛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材入选的文本,有不少文章内含情感矛盾,令人解读费力。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情”与“理”的内心矛盾,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苟活”与“死节”的人生选择,《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人生价值取舍等,无一不染上强烈的辩证思维的理性色彩。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突出文本情感矛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通过文本研习、深挖本质、触类旁通、变换视角,充分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如在教读“必修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作者身体致残的痛苦时期刚好与学生现在的年龄相仿,我就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假如你处在这一境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作者的思想并没有多么崇高、伟大,甚至一度情绪低落到极点,但他靠什么战胜了“死亡之神”?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设身处地地想象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再结合作者的文本表述,通过反复讨论,各抒见解,尽管不乏肤浅幼稚,但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归纳,最终都能辩证地、较全面地把握人物情感和文章主题,收益匪浅。
三、特殊句型导入,整体语篇出发
语言是一种文学艺术,同样的一句话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会呈现出不同的意思,真实意义直接受到整个语篇内容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的语篇联系,来理解语言的个性魅力,以到达对阅读语言的多元理解和深入探究。如《荷花淀》与《祝福》两篇课文中,都含有倒装句,《荷花淀》有一个情景就是水生嫂对丈夫轻轻问了一句“怎么了,你?”而《祝福》中邻居对祥林嫂说的话“你放着吧,祥林嫂!”同样是倒装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篇章列举出来,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意味差异,要求学生说出同样的倒装句却蕴含着说话人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探究思考就会理解出:《荷花淀》中水生嫂是一个体贴、善解人意的妻子形象,这句话是对爱人的深情关怀,丈夫必然会感受到无限的温暖;然而《祝福》中,邻居对祥林嫂所说出的话则完全是一种讽刺与揭露,意思是对祥林嫂再嫁人夫的行为的不屑,是对祥林嫂的人格上的侮辱;由此可见,虽然是同样的两个倒装句却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前一句是温柔的关切,后一句却是残酷的讽刺。
在学生分析出两句话意思的差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鼓励学生试着从语篇的角度分析把握,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现象,是因为两句话存在于不同的故事情节与时代背景中,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不同的语境,导致了语言的真正意思也不同,也就是说语言的意思要受到语篇的影响。如:如果将“怎么了,你?”单独列出分析恐怕就很难判断出说话人的真正意思是“指责”还是“关心”但是一旦将其放入《荷花淀》中,阅读到妻子等着丈夫归来,看到丈夫归来后喜悦地为丈夫端出饭菜,认真观察丈夫的一神一态,就会得出这句话是对丈夫的无限关切和关怀。
由此可见,语言是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艺术,一句话的含义要受到语篇、语境以及说话者的性格与思想感情的影响。要想达到对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一篇阅读文章的语境与语篇因素,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文章意思的影响,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理解深层次的意思。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拓展思维空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蔚萍.“皮亚杰式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大参考,2006,(7):80-83.
[2]刘建军.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甘肃教育,2006,(7):25-26.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4-67.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意识活动,良好的阅读能力需要主观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赏析能力的具备,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能力都需要在探究能力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是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需要,才能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尤其是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创造欲望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鼓励探究,提倡阅读的多元理解
阅读是一种言与意之间转换的意识活动,学生通过对表面言语的理解来深入其中意思的理解来获得道理、认识世界,然而语言意义的表达常会受到文化、场景以及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句话的确切意思只有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才能被真正理解,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式地分析词句,体味语言主旨含义。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中,林冲刺配沧州以后,偶然见到李小二时,和他对话:“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这一句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有的学生说这一句表达出了林冲异乡遇故知的喜悦;也有学生说它是全面渗透出了一个人职位被贬后的落魄;也有学生评论说它表达出了林冲从深陷危机欲走向东山再起的英雄豪迈之情;所以,在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识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阅读的探究式学习与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所处的语言环境来深入分析话语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以达到对文章的多元理解。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观赏着月色笼罩下,绮丽的荷塘,产生了复杂的感情,其中的一句:“快乐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一句,从表面理解,是说荷塘里面的植物与动物尽情地享受着欢乐,作为人类的他没有办法与它们展开交流,不能感受到她们的快乐,但若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存处境就会获得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作者正在为未知的未来所困惑,感到了心神不安,即使在这美丽的夜色景观中也无法感受到快乐。
二、品味文本情感矛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材入选的文本,有不少文章内含情感矛盾,令人解读费力。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情”与“理”的内心矛盾,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苟活”与“死节”的人生选择,《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人生价值取舍等,无一不染上强烈的辩证思维的理性色彩。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突出文本情感矛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通过文本研习、深挖本质、触类旁通、变换视角,充分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如在教读“必修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作者身体致残的痛苦时期刚好与学生现在的年龄相仿,我就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假如你处在这一境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作者的思想并没有多么崇高、伟大,甚至一度情绪低落到极点,但他靠什么战胜了“死亡之神”?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设身处地地想象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再结合作者的文本表述,通过反复讨论,各抒见解,尽管不乏肤浅幼稚,但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归纳,最终都能辩证地、较全面地把握人物情感和文章主题,收益匪浅。
三、特殊句型导入,整体语篇出发
语言是一种文学艺术,同样的一句话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会呈现出不同的意思,真实意义直接受到整个语篇内容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的语篇联系,来理解语言的个性魅力,以到达对阅读语言的多元理解和深入探究。如《荷花淀》与《祝福》两篇课文中,都含有倒装句,《荷花淀》有一个情景就是水生嫂对丈夫轻轻问了一句“怎么了,你?”而《祝福》中邻居对祥林嫂说的话“你放着吧,祥林嫂!”同样是倒装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篇章列举出来,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意味差异,要求学生说出同样的倒装句却蕴含着说话人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探究思考就会理解出:《荷花淀》中水生嫂是一个体贴、善解人意的妻子形象,这句话是对爱人的深情关怀,丈夫必然会感受到无限的温暖;然而《祝福》中,邻居对祥林嫂所说出的话则完全是一种讽刺与揭露,意思是对祥林嫂再嫁人夫的行为的不屑,是对祥林嫂的人格上的侮辱;由此可见,虽然是同样的两个倒装句却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前一句是温柔的关切,后一句却是残酷的讽刺。
在学生分析出两句话意思的差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鼓励学生试着从语篇的角度分析把握,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现象,是因为两句话存在于不同的故事情节与时代背景中,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不同的语境,导致了语言的真正意思也不同,也就是说语言的意思要受到语篇的影响。如:如果将“怎么了,你?”单独列出分析恐怕就很难判断出说话人的真正意思是“指责”还是“关心”但是一旦将其放入《荷花淀》中,阅读到妻子等着丈夫归来,看到丈夫归来后喜悦地为丈夫端出饭菜,认真观察丈夫的一神一态,就会得出这句话是对丈夫的无限关切和关怀。
由此可见,语言是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艺术,一句话的含义要受到语篇、语境以及说话者的性格与思想感情的影响。要想达到对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一篇阅读文章的语境与语篇因素,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文章意思的影响,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理解深层次的意思。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拓展思维空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蔚萍.“皮亚杰式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大参考,2006,(7):80-83.
[2]刘建军.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甘肃教育,2006,(7):25-26.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