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探讨

【作者】 卞德强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28中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受到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重大影响。本文对于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缺乏语言活力的现状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以此能够对教学风格和方式做出一些改变,从而能够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产生影响,进一步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使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生学习生涯中发挥重大影响。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特点;特点

  要提升学生的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初衷大有裨益。语言在人类生活的沟通和交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处于学习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处于思维和年龄的不成熟阶段,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提出了高要求,不仅是能够对于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言能力能够产生示范、引导的作用,更是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风格,尽量使用有感染力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语言教学发挥着最大的作用。
  1、典范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教导,而语言则担当着有形的声音教导。语言大师巴金都说:“教师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足以说明教师的行为对于小学生的示范作用有多么重要,而“为人师表”则是贯穿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这就是所说的教学语言的典范性了。而小学生则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正是模仿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不能有一种典范性的教学给他们一个好的发展开端,则会对他们之后的学习产生阻碍或者导致一些不规范的学习行为,直接导致他们的语文基本功薄弱。因而,我们必须注重典范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要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的读音,更要注重语音与语法的运用,确保教学用语符合国家词汇、语音、语法的要求。“全国通用普通话”考试则是一种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考试,所以从事人才教学培养的教师们必须通过这项考试,一是对教师自身提出要求,二来更重要的是用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为同学们树立一种规范性的学习榜样,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
  2、科学性
  科学的传播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达细腻准确、合乎科学的情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自身应该正确把握词语的释义,句子的停顿和文章的结构,并且要正确理解文章作者要传达的情意。在讲授时,用生动准确的词语表达,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我们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为例。教师在讲授之前就应该注意“落花生”只是花生的别名,而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种花生”,这是一种理论性的错误,应该避免。再有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使用准确的词语,避免表达出现歧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练中心思想,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可接纳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乐于接受教学安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应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调整教学方法。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帮助他们学习,并用通俗易懂、简单浅显的语言讲解,并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基础水平调整教学方式,在教学上要有侧重点,在口语表达中更加注重严谨。例如:在对诗歌《瀑布》进行一个教学引导时: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小溪中的水在缓缓的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中的水在奋力的奔涌着。不论水处于小溪还是长江,或者是宽阔的大海,它们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淌。而有一种水它却另辟蹊径,从高处以磅礴的气势奔涌而下,大家这时候都会联想到瀑布,进而联想到瀑布是什么样的,也会想到瀑布从高处倾泻的场景。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勾起了同学的想象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不但掌握了平常容易见到的小溪、长江,更是引出了瀑布这样一个概念,使语言教学丰富起来,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4、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活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小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生动形象、又具有寓意的作品,而作为传达这些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是要语言生动形象,用简单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引发同学的思维,让人身临其境。例如:在《月光曲》一文中讲解“幽静”时,如果只是进行文本释义“安静优雅”则让人觉得深奥枯燥,而且比较抽象。如果用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描述,如:“在一个月光朦胧的秋夜,小镇旁的河边有一条供人行走的小径,只要穿过这条小径就能看见远处的茅屋,这时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则给大家描绘了一幅安静优雅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这样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变成具体,学生都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也就达到了传达文意的目标了。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地域,用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语言的指导,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丰富性有着极大影响,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B版,2014,(1):125-125.
  [2]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21-221,254.
  [3]杨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考试周刊,2014,(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