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注儿童识字心理,提高识字效率

【作者】 程春玲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  最近,我阅读了董蓓菲博士撰写的《语文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识字心理”,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识字教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些理论解释了一些我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困惑,也有一些理论让我可以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谓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识字”的含义,找准低段识字教学的重点
  “识字”的含义是什么?董蓓菲博士从心理学角度给了这样的解释,是记住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让这三个因素相互沟通,使神经联系过程可以在任何一方进行。具体而言,识字就是在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建立起6种心理关系:看见字形,知道该汉字的读音;看见字形,知道该汉字的字义;听见字音,知道该字音所表达的意思;听见字音,知道该读音所代表的汉字的字形;想表达一个意思,能发出该汉字的读音;想表达一个意思,能写出汉字的字形。即当感知汉字的某一因素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
  董老师用图示法和举例法,科学系统地阐释汉字音、形、义间六种心理联系,让我们读来清楚明白,印象深刻。站在六种心理联系角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识字教学,突然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结合董老师举的例子,发现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建立汉字“音→义”的联系不是很难,难的是建立“音→形”、“义→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刚开始接触识字时,自主分析字形的能力较低,字形是他们识字时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始进行识字教学时,字形教学应是识字教学的重点。
  二、低年级学生出现缺笔、漏笔和误笔现象,是正常的认知水平表现
  对于字形的学习,低段学生一般都比较粗心,缺乏分析比较能力。学习中,常常对某个字的笔画安排和组成结构存在模糊的认识。特别是形近字的字形近似,字形区别度小,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出现缺笔、漏笔和误笔现象,这是一个令很多老师和家长困惑的问题。比如学生常常把“入”写成“人”,把“鸟”写成“乌”。
  阅读“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一节,给我启发最大的是董老师为我们解开了疑惑。董老师说:“在学习初期出现的缺笔、漏笔和误笔现象,是正常的认知水平的表现。拆分与重组字形时出错,是学生知觉的笼统性使然,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不完全归结于不专心和学习不良。”汉字字形是一种图形或图形的结构方式,儿童首先辨认的是字形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组成部分。董老师也认为儿童学习汉字字形经过的心理过程是:整体感知字形→字形拆分→字形重组→再次整体感知→达到记忆,从而认识了一个字的字形。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不是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每一个汉字,而是要经过一个精细辨认各个组成成分的阶段。
  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拆分能力和精细感知能力是有差异的,低年级的学生都会有形近字不分,同音字乱用,多笔少画等情形,特别是在写话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准确、规范地用汉字表现出来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但是,在学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提高了,儿童汉字字形结构的经验积累越多,对字形的拆分能力和精细感知能力就会增强。
  因此,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对待一部分学困生,不能简单地用学习态度不端正来解释其识字中的缺笔、漏笔和误笔现象,可以通过借助图片,重现拆分、重组部件以及理解造字字理的途径帮助解决,也可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将学生常出现的写字错误和正确的字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纠错,加深记忆,改善学生在书写中出现的漏笔、误笔、缺笔等现象。同时,写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提醒、特别强调。
  三、识字教学的初期,教学难点应放在对字形的分析和归纳上
  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学生开始大量学习识字、写字,每一课都要认识十三、四个生字,这对于没有一点识字基础和认字比较慢的孩子来说,这是困难的。结合“识字心理”一章中介绍的相关研究,如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我认为,在识字教学的初期,字形教学的难点应放在对字形的分析和归纳上。有句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拿鱼给人家吃,不如教给人家捕鱼的方法,而我们老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方法,更好的、更快的记住一些常用字。学生能学会分析字形,掌握字形结构的方式,能自觉将生字与熟字作比较,学生学习汉字就不感觉困难。
  教学形声字时,我们以形声的方法来分析字形;教学形近字时,我们以类比、迁移和内化的方法进行分析。从二年级起,就可以渗透一些形声字。例如教学形声字“抱、炮、跑”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包”的韵母是ao表声,然后教学“抱、炮、跑”,指导学生分清字的哪一部分是表形、哪一部分是表声,再指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生字。“抱”是跟手有关,部首是“扌”字旁;“炮”是与“火”有关,用“火”字旁;“跑”跟足有关,部首是“足”字旁。这样的识字教学,教一字,识一串,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心理词典”,也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
  又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后面要求识记的生字有12个: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这12个生字,怎么教给学生?我们可以采取归类组块的方法。12个生字,字形上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字,这9个中有5个是提手旁,它们都和手有关系的。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读一读,记一记,归类识字。“掰、蹦、追”这三个生字,它们都是表示动作的字。“蹦”和“追”,一个足字旁,一个足字底,都和脚部动作有关;“掰”,是个会意字,两只手来把东西分开来,叫“掰”。这三个字,用动作演示进行教学就十分形象,老师自己或请学生上台做做动作和表情,学生看了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
  这样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个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就会觉得学得简单,并且对汉字偏旁表义,领悟也更为深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语文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识字心理”为语文老师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开阔了我的思路,是我教学的向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这些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做一名懂得教育心理学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