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作者】 蒋小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
【正文】 【摘 要】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课堂中做到“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学生才能真正“卷入”课堂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 学生;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在实施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一来,如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课堂气氛,已成为老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而数学课由于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抽象,学起来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让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天生爱“玩”,爱“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促进思维协调发展呢,一直是我多年来在教学中探索的方向。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探索的体会与同仁共享。
一、让学生做到“手动、口动”
1.是充实材料,鼓励动手
“情境、学材、问题串”是动感课堂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有了“学材”学生才能“做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面、棱、顶点的认识,可以通过“切土豆”的方法进行;面和棱特征的认识,可以发给学生一些不同尺寸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做一个长方体,再发给学生一些塑料管和橡皮泥,让学生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做的,做成的同学肯定有成功的经验,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一定会有失败的教训。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掌握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2.训练语言,促进交流。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与同伴交流。语言表述的培养要分层次,一二年级可让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三四年级可要求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五六年级不仅要有条理、连续地说明自己的思维过程,还要能向他人说明获得结论的合理性。在这方面,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让学生做到“脑动”
1.问题引领,启发思考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目标要求,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用纸板做成的“大圆”“中圆”和“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时,教师肯定了这种测量方法,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要测量学校圆形水池的周长,还能用滚动的方法吗?”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经过思考,又想出了“绳测”的方法,先用绳子绕圆形纸板一周,然后将绳子拉直测量。这时,教师又一次创设疑问:“如果要测量一个圆形湖泊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周吗?”学生感到“滚动法”和“绳测法”都有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径,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新的探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圆的周长究竟有没有计算公式呢?”教师再—次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分别量出用纸板做成的“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并归纳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一过程,教师层层设疑,引导着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经历过程,自主建构
过程性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状况提出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即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暴露公式和法则的推导过程,充分暴露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充分暴露规律的发现过程,充分暴露知识结构建立、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验证”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画,估计每幅画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提出猜想;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
三、让学生做到“心动、情动”
1.读懂学生,顺学而导
读懂学生是教学的起点。要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读懂学生”。一是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特点,有很多种方法。一种是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图书,看看专家们研究的结论;二是看网上的一些相关视频教学,从课上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三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经验积累,持续性地观察、了解孩子,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学习风格。从小学生思维特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具体的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二是读懂学生的基础。三是读懂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往往是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动手操作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与师生平等交流的需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获得师生认可的需要。四是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思路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鼓励学生出声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营造氛围,关注生态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因素组成的,三者之间以教学活动的方式构成一个复合系统。课堂生态的好坏对师生双方的行为、认知和情绪等具有最直接的影响。生态课堂要体现快乐,能够让师生在课堂体验到教与学的愉悦,真正做到教得愉快、学得满意;生态课堂要体现平等,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体验中参与上的权利平等;生态课堂要体现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犯错的权利;生态课堂要体现宽容,老师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和探究知识时所犯的错误,学生之间要相互宽容,要学会悦纳对方的长处和不足,学会互相欣赏;生态课堂要体现思辨,要培养学生不唯书、只唯实的批判精神。教师不照本宣科,学生不盲目跟从。要敢于怀疑,善于质疑,要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才能让教室具有生命气息、浓厚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真正“卷入”课堂学习过程。
【关键词】 学生;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在实施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一来,如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课堂气氛,已成为老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而数学课由于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抽象,学起来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让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天生爱“玩”,爱“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促进思维协调发展呢,一直是我多年来在教学中探索的方向。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探索的体会与同仁共享。
一、让学生做到“手动、口动”
1.是充实材料,鼓励动手
“情境、学材、问题串”是动感课堂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有了“学材”学生才能“做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面、棱、顶点的认识,可以通过“切土豆”的方法进行;面和棱特征的认识,可以发给学生一些不同尺寸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做一个长方体,再发给学生一些塑料管和橡皮泥,让学生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做的,做成的同学肯定有成功的经验,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一定会有失败的教训。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掌握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2.训练语言,促进交流。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与同伴交流。语言表述的培养要分层次,一二年级可让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三四年级可要求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五六年级不仅要有条理、连续地说明自己的思维过程,还要能向他人说明获得结论的合理性。在这方面,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让学生做到“脑动”
1.问题引领,启发思考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目标要求,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用纸板做成的“大圆”“中圆”和“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时,教师肯定了这种测量方法,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要测量学校圆形水池的周长,还能用滚动的方法吗?”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经过思考,又想出了“绳测”的方法,先用绳子绕圆形纸板一周,然后将绳子拉直测量。这时,教师又一次创设疑问:“如果要测量一个圆形湖泊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周吗?”学生感到“滚动法”和“绳测法”都有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径,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新的探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圆的周长究竟有没有计算公式呢?”教师再—次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分别量出用纸板做成的“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并归纳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一过程,教师层层设疑,引导着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经历过程,自主建构
过程性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状况提出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即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暴露公式和法则的推导过程,充分暴露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充分暴露规律的发现过程,充分暴露知识结构建立、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验证”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画,估计每幅画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提出猜想;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
三、让学生做到“心动、情动”
1.读懂学生,顺学而导
读懂学生是教学的起点。要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读懂学生”。一是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特点,有很多种方法。一种是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图书,看看专家们研究的结论;二是看网上的一些相关视频教学,从课上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三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经验积累,持续性地观察、了解孩子,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学习风格。从小学生思维特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具体的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二是读懂学生的基础。三是读懂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往往是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动手操作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与师生平等交流的需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获得师生认可的需要。四是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思路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鼓励学生出声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营造氛围,关注生态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因素组成的,三者之间以教学活动的方式构成一个复合系统。课堂生态的好坏对师生双方的行为、认知和情绪等具有最直接的影响。生态课堂要体现快乐,能够让师生在课堂体验到教与学的愉悦,真正做到教得愉快、学得满意;生态课堂要体现平等,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体验中参与上的权利平等;生态课堂要体现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犯错的权利;生态课堂要体现宽容,老师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和探究知识时所犯的错误,学生之间要相互宽容,要学会悦纳对方的长处和不足,学会互相欣赏;生态课堂要体现思辨,要培养学生不唯书、只唯实的批判精神。教师不照本宣科,学生不盲目跟从。要敢于怀疑,善于质疑,要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才能让教室具有生命气息、浓厚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真正“卷入”课堂学习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