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孙 勇

【机构】 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目前生物教学中不应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创新意识、机能和人格的培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又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和课外活动中,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面对许多奇趣现象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动手操作,施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承载着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开发创新能力的任务。有效的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新一轮的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生物实验教学恰恰是生物课堂教学最薄弱的一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方面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的答题情况有明显的反映。 
  一、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据生物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景 → 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 →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发现新问题 → 解决问题…… → 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1)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2)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3)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说,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二、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
  传统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的讲授。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于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居高临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精神,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在在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将一个个知识点编排成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小故事和新奇的片段,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的事物,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在讲授细胞吸水原理时,我没有先讲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每个同学用两个相同的瓶子,一只装清水,另一只瓶子中装浓盐水,然后将两片相同的马铃薯薄片分别放入两个瓶子中,瓶子中水的高度相同,经过十分钟,发现清水瓶中马铃薯薄片变硬变大,浓盐水中马铃薯薄片变软变小,同学们被这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引发了思考,最后经过查找资料和热烈的讨论,弄清了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的原理。接着我再提一个问题,细胞吸水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腌制咸菜,有的说,可以应用这个原理用于保鲜,还有一个同学提出,将鲜花插在花瓶中,由于花枝细胞失水,使花枯萎,如果将花枝下部用火烫一下,将下端的细胞破坏,花枝就不容易失水,可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我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试验。有的同学腌制出了色泽好,味道鲜美可口的小圆茄子腌制品和糖醋萝卜等,还有一个同学突发奇想将月季花枝下端用火烫焦,插在花瓶中,结果十几天仍保持鲜艳状的奇迹。
  三、鼓励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在学习中不质疑,没有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记载,权威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可以改进和创新之处,那就谈不上创新精神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积极探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在讲番茄栽培技术时,书上介绍了座果灵对番茄生长的作用。有的同学就提出,使用座果灵以后,果是长多了,长大了。但其中的营养成分是否也增多了呢?残留在番茄内的座果灵成分,人食用后是否对人体有害?我鼓励学生去深入地探索,以寻找正确答案。同学们经过实验,收集有关资料,请教专家,得出了过量使用座果灵,其产品对人体有害的结论,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座果灵的负面影响的材料。 
  四、明确学习目的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随时注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最能够吸引和教育学生。如在绪论课中,可向学生介绍世界及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特别是要介绍在世界未来十项热门高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传工程和仿生学的最新成果。在遗传工程方面,目前对于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比较深入,进展也较快。生物细胞已被作为“微型工厂”用于生产各种“高附加值的物质”,诸如抗菌素、抗癌物质、香料、激素和酶等;基因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以基因为靶子的药物研制将成为医药开发的焦点;已可将抗灾害和防病虫的基因植入马铃薯、棉花等作物的幼苗中。仿生学的深入研究,将制造人体许多部位(如假肢、人造眼等)的替代物……生物科学确实发展迅猛,前景光辉灿烂。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科学,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谁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争先,谁的经济就会扶摇直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激起他们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树立参与意识和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另外,也可在学年、学期开始时,向学生说明总的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在学习每章每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五、充分利用生物图像。
  生物图像教学就是利用挂图和插图,分析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及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达到图文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插图,往往只是看到它的表面,对于其揭示的知识内在联系则不能深入理解。
  1、利用图像教学要明确目标。生物学图像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涵丰富。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准确、可测的图像目标,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体内气体交换”时,制定目标:能绘图说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特点。这样,通过绘图就能把有关氧由肺泡扩散到静脉血中及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的知识落到图上了,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
  2、利用图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运用图像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积极创设乐学情景。
  3、运用图像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绘图,让学生指图讲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依图设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理解力,提高学习兴趣 
  六、指导学生正确操作、观察 
  观察法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观察也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常常是片面的、局部的,缺乏立体的观察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将实验观察要求及一些生物图片,用媒体投影出来,学生根据投影的提示,调整自己的观察方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观察技能。而且有些实验的结果是不能光凭借理论的和文学上的描述,因此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是教学目标之一,而计算机多媒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只有重视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学中的实验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安排实验方面,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讲课与实验同步。如叶片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验,当堂讲,当堂做。二是将部分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如“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都让学生课外实验。 
  总之,在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骆俊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型建构和实践》、《理科教学探索》.2005年5期?
  [2]赵海云.《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专题教学策略》、《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8期
  [3]潘云红. 对初中生物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生物学教学.2006,6 
  [4]刘枫. 新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的研究.生物学教学.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