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当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作者】 苏 伟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门村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 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教学设计;诵读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太低,学生普遍感到收效甚微。低效的课堂教学就是经过课堂教学的这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形成这种低效现象的原因有许多: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它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指南。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生成有效的基础。上课之前,教师要非常清楚输出的教学信息的目的,并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并十分清楚重,难点放在哪儿。教师要知道该教什么,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依据每个学段的训练重点来考虑教材重难点的定位和安排。而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是当前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设计要精当。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却没有成效。
  三、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语文课堂不能满堂灌,要多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形成“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原则。课上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融洽,每时每刻都让人感受到师生在用心交流。师生通过相互的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对学生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并不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再思考思考,学生回答正确的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的鼓励。这样做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高效的构建。
  四、课堂开放程度不高 
  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开放的课堂首先是民主的课堂,而民主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合作化阅读,允许学生探究,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老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在乐学中积极参与,带着自己的体验,带着自己的渴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感受”,真正体现了在合作交流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这一艰巨的责任还在我们老师身上,因为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策划者,老师的责任心缺乏,不能精心设计教学,课堂就无法高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丰富学识,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快速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现阶段,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与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是我们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课题。
  一、择取适当教学内容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达到务实高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先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偏离了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课程目标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指引者,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阶段目标(写字、阅读、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选文的原生价值,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选文是语文教育系统中不可变更的要素,进入语文教学的文章,很大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不能只把它当作例子来教,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
  二、课前激趣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1.多样导入引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2.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曹刿论战》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三、探究质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引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就是要求孩子们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即探究的过程。语文是涵盖面很广的一门学科,因此问题的探究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要作为质疑发问的对象。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层面进行学习。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孩子们便可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的兴奋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不过,一开始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质疑是有难度的。我们还要教给学生发现核心问题的方法,如:通过挖掘文章的题目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眼”或是议论性较强的语句入手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讨论的问题有了含金量,小组合作才会有意义,围绕着“问题”的讨论也才能有实效性。
  总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也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各个方面,既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会水涨船高。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真正打造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韩立福 : 有效教学法》韩立福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3]《教师的使命——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吴效锋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04.)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理论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