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文超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也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获得越来越高的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深刻、广博、启发,又要教法独到,有自己的教学绝招。
  【关键词】 生物教学;导语;设问;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是一门不断探究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研究探讨,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高效教学不仅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需要。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去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呢? 
  一、利用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原则,我注意了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比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我利用了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提出问题:你能说出谜语中的“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指花生果实的哪一部分吗?你想知道这些结构分别是由谁发育来的吗?从而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对于复习课来说,如果教师只注重检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对那些学习上缺乏明确目标与自主性的学生来说,课堂效率可能也不会高。我觉得复习课的引入应该与新授课有所不同,我平时采用的一种做法是:随时联系社会热点提出问题。比如:在我第一次听到蛙鸣的那一天,上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就问学生:“今天大家听到蛙鸣了吗?这说明青蛙开始进入什么时期?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什么?能鸣叫的是什么蛙?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既巩固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有关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前段时间新闻上播报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上课时,我先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学生,同时展开提问:大家认为甲型H1N1流感应属于哪类传染病?病原体是什么?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这种病?等等。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又巩固了有关传染病与病毒的有关知识。我觉得,复习课中,利用这种方式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内趋力,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指引下完成学习并在学习后体验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有效设问
  有效的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会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思维,必需注重“设问”要“有效”。 1、找切入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种阶梯式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学会思考的方法,使之有“学有所用”的喜悦感。 如初一生物第二节课,启发学生思维,引入教学重点,可设置问题台阶,启发学生思考:(1)上节生物课涉及到哪些生物?此问题很简单,可引发学生参与;再提问(2)什么叫生物?(3)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不同之处?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易入手,慢慢地把学生思维诱入到本课堂的教堂重点的学习,水到渠成,提问;(4)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通过给学生设台阶,帮助学生步跃上思维的新台阶。2、巧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效设问 。课堂上巧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将学生的学习引入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时,教师可出示血常规化验单。









  学生观察了解、互动讨论RBC(红细胞)、WBC(白细胞)、Hb(血红蛋白)和PLT(血小板)的正常值及过多或过少时的疾病。血常规化验是人生病后到医院所做的常规检查。初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用生物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生物学来实践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做中学”,化抽象为具体
  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从实物、从活动、从视频、从动画等等方式、手段入手,在学生体验、体会的基础上,再加以启发、点拨、引导。如讲反射时,我会突然用手掌内侧叩击跷二郎腿的学生的膝盖下位的韧带,被叩击的学生本能地产生膝跳反射,但认为是自己的坐姿不雅,受到惩罚。我会设问该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我为什么要叩击该名学生?有的好学生会结合课本,答出膝跳反射,从而化抽象为具体。我再让同桌互动,做膝跳反射实验。学生因为事先有了心理准备,反而没出现膝跳反射。这就出现了认知的矛盾,教师再灵活设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还是在脊髓?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在脊髓,这是一种低级的非条件反射,它同时又受大脑这一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时,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比较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听从了部分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增强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准备的可观察的材料有洋葱、成熟的蕃茄、黄瓜、西瓜、苹果等等。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将一个切开的空心萝卜带到了教室,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然后认真观察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最后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又如在讲开花和结果时,我让学生准备百合花研究花的结构,准备花生研究花的结构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在讲鸟卵的结构时,我让学生准备生鸡蛋用于观察鸟卵的结构。通过“做中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操作是一种手、脑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如,在“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节教学中,关于“肺的容积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我告诉学生,直接测出肺的容积比较难,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进行大致测量。我提供了圆气球、软尺、细绳等,并提示:①如果用C代表圆气球的周长,则圆气球的体积=C3/6π2。②如果周长以cm为单位,则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正好是毫升。请动手测量并计算出自己的肺的容积。我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分组讨论确定测量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气体吹进圆气球内,接着用软尺量出气球的周长(注意测量),代入圆气球的体积公式,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肺的大致容积。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合作。通过测量和计算,学生对自己肺的容积大小有了初步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经过统计还能计算出全班同学肺的容积的平均值。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用成语、诗词、谚语、俗语
  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的俗语来教学;讲条件反射时,用“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讲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哈密瓜果格外甜是因为哈密白天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积累的有机物多,昼夜温差大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的结果;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讲食物链;用“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来说明昆虫发育过程中蜕皮和化蛹阶段;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讲明蒸腾拉力的作用;又如,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的周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抓住了学生心理,维持了学习热情,奏响了课堂思维共鸣曲,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等,努力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们的生物科学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刚.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3]徐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文理导航(上旬)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