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作者】 刘 鹏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工银第四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绘画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小学绘画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美术潜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绘画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美术;教学探析

  绘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在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绘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学生心情,从而使学生在绘画中获得更多情感体验。但是,如何有效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绘画教学质量呢? 
  一、赏识自我,树立自信
  在小学美术课《可爱的动物》这节课中,我以“自己喜爱的动物”为题,要求学生画一张想象画,立刻有学生举手问:“老师,我画大象行吗?”我提示学生:“你喜爱大象吗?”学生回答喜欢,于是我肯定了他的想法。接着,又有学生问:“我画猴子行吗?”我再提示:“大家知道什么叫做‘自己喜爱的’吗?”很多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知道。”但还是有不少学生问我画狮子、老虎等行不行,非要老师认可了他喜爱的动物才敢下笔作画。最后,我终于明白,原来学生是想画老师喜爱的动物,而不是自己喜爱的动物。学生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取悦老师,这是小学生的通病,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美术创作是一项表现性的活动,如果不敢表现自己,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墨守陈规,毫无创新,压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造成同一个老师调教出来的学生一个样,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于是,我多次强调:“不要画老师喜欢的,自己想什么就画什么,只要是自己喜爱的,都可以画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作画,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
  学生在创作中经常出现抄袭的现象,那是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致使以往的美术教学,只能靠临摹、模仿范本为主,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东西。创作要有个性,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生活体验作基础。老师要多建议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学习写意画时,课本介绍了麻雀和虾的画法,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对麻雀较为陌生,对虾则较为熟悉,所以我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创作一幅用水墨表现的虾,还专门拿了一个玻璃缸养着一些虾让学生观察,学生不再满足于临摹书本中的虾,对着玻璃缸中的虾认真地写生,创作出形态各异、活泼生动的作品。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作品自然富于个性化。
  三、优化美术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教条且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部分学生对美术绘画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美术绘画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质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活动。
  小学美术教师在讲到《奇妙的脚印》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准备阶段做好教学设计,借助网络的便利下载相关教学素材,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如:课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动画视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小动物不用笔墨,是用什么在雪地里作画的呀?你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吗?”然后引出教学内容——“奇妙的脚印”,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可以丰富绘画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绘画任务,除了这些小动物的脚印,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脚印?它们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请你们将它画出来并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这样的形式丰富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内容,可以优化美术绘画课堂,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绘画活动。
  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创造热情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上色彩课时,我事先准备好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大家感受色彩的冷暖,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冷色,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同的变化。无形中加强知识的连贯性,增大信息量的效果,显示了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美术教学的优势。本节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悟出所学知识点,而将色彩理论放在学生感知之后。改变以往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的开始部分从红、黄、蓝、橙、紫、绿六种颜色入手,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事物,谈对色彩的感觉,初步认识冷、暖色以及冷、暖色的相对性;再通过一些反映自然、生活、绘画的图片加大信息来源,让学生判断冷色、暖色的画面,使学生的认识与色彩理论结合起来。在学生认识冷暖色的基础上,引出对比的概念,通过色相的比较,找出哪些色是强烈对比、哪些色是柔和对比,在学生认识强、弱对比的基础上,出一组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评议,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将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针对不同课题、不同内容设计不同教学活动,以此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绘画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在讲到“花花衣”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绘画—撕纸—拼凑—粘贴”这样的步骤,给身边的杯子、瓶子、盒子等物品“穿上花花衣”,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师在讲到“校园里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到校园活动,找出校园中的花朵,并对其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然后以多样化的绘画形式将自己观察的花朵表现出来。在学生绘画之前,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示范,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方法,并听一听别人的想法,从中汲取经验后适当调整自己的绘画方案,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绘画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其次应积极优化美术绘画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绘画活动中。另外,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春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6
  [2]丁志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
  [3]林新荣.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