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作者】 闫淑玲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对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作出了具体目标要求,笔者就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这一目标要求作了探索性的实践。通过认真总结,认为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首先得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的两种具体方法:即“比赛激趣法”和“成功体验法”。其次就是多读多练,并提出课堂教学要“少讲多读,精讲多练”和开展指导好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法。通过对上述方法的实践,使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重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的这一要求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培养兴趣是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首先得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促进学生爱读。只有爱读才能多读、多读才能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方法多种,本人对以下两种方法做过初步尝试,认为效果较好。
  1.比赛激趣法。孩子都有好胜心理,根据孩子们的这种心理特征,采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励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开展读书比赛:赛速度、赛朗读、赛谁的课外书读的多等等。总之,根据单元训练重点相应安排比赛内容,既突出了单元训练重点,又激发了小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为了赛出好成绩,就会自觉地在课余时间练读,不需老师去督促。孩子们爱读书了,自然就读得多,天长日久,他们在阅读的实践中得到积累,受到熏陶,语言知识和才能自然得到发展。
  2.“成功”体验激趣法,这里指的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恰当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乐在读书中,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常常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本来就有自卑感,如果教师的评价带有批评,讽刺等色彩,时间一长,屡屡的失败感会熄灭了他们的希望之火,丧失了阅读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的评价使他们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频繁的成功感会使他们兴趣更浓。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尽量找到“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有几个字读得好也要给予肯定。
  二、多读多练是途径
  教育心理学认为:“读书是一种包含动作技能因素的心智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认识活动”。既是“技能”,就必须进行实践操作,而多读多练正是形成阅读技能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到多读多练呢?我的体会是:
  1.课堂教学要少讲多读、精读多练。要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就必须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进行反复练习,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中的这段话,既指出了传统阅读教学中“以讲代读”的弊端,又提出了现代阅读教学所应采取的方法和要达到的阅读境界。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要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要给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思考的空间,教师不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地去讲。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读书机会。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当然,这里强调了读,并不是讲,讲要精讲,精讲就是巧妙的点拨。同时,教师要指导好读书方法,让学生不但好读,而且会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2.开展指导好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为什么要规定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增加积累。课堂教学虽然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实践机会。因此,必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领域和阅读实践机会。为了保证课外阅读量的完成,并有实效,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讲授的一篇篇课文的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富有童趣的优秀读物,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中外童话、寓言的名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二是要加强督促检查。督促检查的方法有很多,如交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交流活动等等。对于积极阅读的学生要定期公布,定期上榜,期末给予奖励。这样就会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向上,持之以恒的读书热情。
  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来自大量的阅读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那样:“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