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作者】 杨晓红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十五中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初中教育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些综合性素养的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学校语文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没有受到重视。语文教育水平与教育能力与国家所提倡的课程改革不相符。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找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手段方面,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过分的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重点,现代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很大程度上已经冲击了传统的意义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了味道”,新课改要求下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讨论进行应有的课堂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会自主思考语文问题。但是,更多的教师却“曲解”了这一概念,更多的交流都是没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课堂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意义,更多的都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秉承着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但是,更多的都是为了追求教学质量与教学进度,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成为了“优秀学生”的“天堂”,而那些学习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成为了“绿叶”,渐渐地学习成绩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两极分化更为严重。那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呢?
  一、搞好教学中的知识点的衔接。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必须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广大的社会成为课堂。而传统的教学针对某一篇文章精分细析,进行纯技术的训练,使活生生的文章变得抽象枯燥,而且面目可憎,这又如何让学生把文章同课外多彩的生活等同起来呢?语文课不光是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字作文,还要学会了处世做人,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好课堂。新课标要求“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怎样在常规课中实现课内衔接,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呢。有老师如是做:每节课留五到十分钟念一篇课外文章,至于其余的课堂教学依然老一套。且美其名曰,一举三得,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应付了上级检查,还省时省事。可殊不知,依靠每堂一篇的课外文章来完成课堂内外的沟通,显然是荒唐的。这种作法无法真正完成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而只是生硬的拼凑。语文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运用有种种方法,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还原于生活,必须找准一个点,点找准了,就找到了重要的钥匙。这要教师深钻教材,针对每篇课文的特色,找出它与学生生活衔接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衔接点。文学源于生活,在文章中找出它的生活源,便是课堂上与学生的衔接点。因而教师必须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衔接便能灵活多样,学生也能乐于接受。一个不了解自己学生生活状况、环境的语文老师是不可能真正搞好教学中的衔接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是有限的,而文章却是多样,既有形象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抽象理论的述说,为一篇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文章找衔接点较容易,可给一篇说理思辨性强的文章找衔接点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有些课可以上得热热闹闹,有些则不然。如有老师上《月迹》一课时,激发学生踊跃地谈自己的看月经历,既理解了课文运词的妙处,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课堂气氛活跃。而如朱自清的《春》,讲到春天小草萌发满眼新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有学生说春天的草不是这样的,而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散布着的,也难得让人打滚踢球,这点不少学生有同感。教师及时抓住这点,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记忆中的春天,并与课文比较,针对不同点启发学生寻找出原因。但衔接并不等于简单地把课外的东西搬进课堂。有些衔接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也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在衔接。衔接是广义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如学习人物传记单元,就让学生给自己的亲人写传,甚至让他们利用节假日作调查,写作家史等,这些都不是哪一堂课就能解决的。我们的备课有单元备课法,教学有整体教学法,衔接同样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因而实现课内外沟通更大的阵地就在课外。
  二、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精心设置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合理的锻炼,语文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开设收视课,不光让学生看,看了以后要组织学生写、议,在不断的写作、评议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判断力。如果看了以后不去落实这些问题,这样的收视课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又如学生一学期的课外阅读,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提出明确的目标,针对这些目标还要定期开展有关活动,以检查目标落实情况,否则课外阅读在很多学生那里就会流于形式,成一句空话,教师辛苦订下的目标也成了一纸空文。
  三、完善教学过程。
  新课标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而语文活动较之以往成倍的增加,并且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也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指导。不要以为只要布置了活动就万事大吉。如社会调查,因为这样的活动牵涉到很多方面,不可能开展得很多,因而搞一次就要搞出效果,学生的能力就应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教师只管布置任务,而不去具体地组织和部署,是很难收到效果的,甚至极有可能热热闹闹的开始,冷冷清请的收场,这样的课内外沟通不是真正的沟通,这样的活动只会搞坏学生的习惯。很多语文活动都是如此,教师必须就其活动过程进行指导,抓好了过程,其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如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读书汇报活动、古诗词记诵比赛等,重要的不是活动开展的本身,而在于活动前学生的准备,他们查找积累资料的过程,阅读并写作各种心得的过程,更需老师不时的督促和指导,才能顺利完成好这些活动,真正促进能力的增长。
  四、强调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王空军: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7(7X)
  [3]王召春. 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