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当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刘亚楠

【机构】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小高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次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但在目前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反思,从而抑制了其实效性的发挥。因此,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组建实质小组,增强合作学习实效性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的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倘若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不仅能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教学认知过程,增强信心,而且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优越性,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小组,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1、适时灵活分组。学生要合作,首先得要有个合作的团体,过大过小的团体都不利于学生合作。因此,可以4——6人组成一个组。组内成员可以按成绩划分,优秀生和潜能生搭配;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让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搭配,潜能生和潜能生搭配,这便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适当自由组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兴趣一样、看法一致的学生为一组,与其他组展开辩论。
  2、积极地相互依靠。即让学生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其他组员不成功,他们也不可能成功,(反之亦然)也就是同舟共济。可以通过布置每个学生一个角色而形成积极的角色依存。一般可以在组内设立不同岗位,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职责,职责要定时轮换,避免“疲软”现象,同时促使学生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教完“平面图形面积”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方式不限。由本次的小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知识能力不同明确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检查员(必须确保全部组员能正确解释如何整理)、有的是鼓励者(以友好的方式鼓励全组参与讨论,共享大家的想法和感受)、有的是总结人。这样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事,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在与教师共同合作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整理方法,有的组按教材编排从前到后整理,以长方形面积为基础,逐一推导;有的组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圆的知识对比整理;有的组列成表格;有的组出现一份检测卷。可见,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交流评价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反思力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建立评价体系,适时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果,促进小组反思。可以采用三级评价:对个人、小组、全班进行评价,这样能增进小组的团结协作。如教学《认识圆》时,学生在玩好车模后要通过小组研究去探讨:为什么在平地上,车轮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方便?学生在组里各尽其才,有的滚动大硬纸板实验,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说想法。得出结论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做得怎样?然后让小组按顺序列出3件自己做得好的事,然后再指出一件他们认为做得更好的事,最后就全班情况让全体学生作总评价。这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也没有失去对个人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到只有为自己的责任不懈努力,才能与同伴真正“同舟共济”。
  (三)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1、等待中学会认真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会在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在平常教学中,针对学生急于发言的心态,有的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一个人在陈述意见或提问时,你自己也想发言,对同一个问题,你可以直接站起来说,对不同的问题必须举手,但必须等别人发表完见解后,这样要求学生在认真倾听以后才能做出决定。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产生分数后,我要求学生分组上台介绍自己组收集到的分数表示什么,有个组在介绍这块西瓜我吃了十分之三,就表示一共分成10块,吃了3块时,下面小组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发言,甚至有组窃窃私语。针对此状,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明白别人所说分数表示什么后,才有资格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见解,而且能借鉴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2、矛盾处展开讨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对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或难度比较高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困惑,这时,学生就会感到与人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组织、引导好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小组合作,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把一个物体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1/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只有几位学生反对。针对此现状,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说:“我们现在进行辩论比赛,认为对的组成一组,认为错的为一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判断,看看哪组说得有理由?”学生兴趣昂然,思绪万分。在激烈的争辩中,反方学生拿出纸张,分成一大一小,骄傲地问同伴:“这小部分纸还是这张纸的1/2吗?”正方学生茅塞顿开。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积极与人合作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问题中促进交流、深层思维。合作学习中,从心理上讲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大胆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学生会产生积极情感;由于任务是大家共同承担,学生思维处于全开放状态,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最高水平。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后与人合作交流、创新等活动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差异,以至他们对掌握内容的时间和达到的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就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就会迸发火花,在这样的氛围中就能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同意见,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各人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总之,合作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更愉快,更主动地学习,能够享受在学习中团体协作的乐趣,与单纯掌握知识相比,合作学习对学习者的终生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 所以合作学习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仍然有赖于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冷静思考、真诚对待和踏实投人。以减少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白元春.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10。
  [2]朱建英.《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数学教育》,2000年第7-8期。
  [3]徐达波.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育》,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