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摭谈
【作者】 刘瑞琴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说明了生物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但在实验的操作中,实验课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开展不到位,落实不到实处,就是开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本文谈谈自己对生物实验课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课;必要性;问题;解决策略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方面。初一、初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所做实验大部分是经典的实验。在实验中要形成规模操作、专心实验的习惯。但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血流的管道—血管”中的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对于这一看似不难的实验,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实验观察前,老师将本节实验目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全部清楚的交代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实验。或者直接改为演示实验;另一种方法是在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实验。前者,学生由老师牵着走路,路上风景相似;后者学生独自上路,道不同则风景各异。如学生采用后者方法试验,发现小鱼的尾鳍不用载玻片观察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效果更明显,小鱼的死亡率也会下降。
学生方面。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们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好广泛,做事极不稳定。在实验中很难维持良好的学习过程,还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例,当实验进行到第二步时,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首次观察时,小鱼尾鳍不时挣扎摆动,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实验上,而开始出现混乱了,“老师,小鱼跳出来了;老师,小鱼的尾鳍变成红色了;老师,我怎么看不见;老师,我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不是……”。此时,课堂简直成了“杂烩汤”,更有甚者,会乘机讲其它方面话题的现象,甚至个别还会出现打闹的现象,后果就是,老师一到实验课就头痛、心累,学生一到实验课就放任自流。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解决策略
1、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 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
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4、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
这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非常规实验,在现实中没有时间操作或没条件操作的实验。如对于药品太贵,装置复杂不易控制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对于一些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生化反应,现象不易观察,可在模拟实验中适当放慢速度或加快反应,可反复观察。如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等。还有,学校实验室中无法看到和完成的实验,如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学生可通过设计的模拟实验加深认识。 模拟实验虽不能取代所有实验,但它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反复进行,给学生提供更多掌握实验原理和熟悉实验过程的机会。借助模拟实验,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探究过程和自然现象本身的理解。
总之,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机会参与生物实验课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直接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渐地把握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最终拥有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惠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课的艺术[J];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10期
[2]程春英;;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蔡剑洪;;注意理论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06期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课;必要性;问题;解决策略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方面。初一、初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所做实验大部分是经典的实验。在实验中要形成规模操作、专心实验的习惯。但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血流的管道—血管”中的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对于这一看似不难的实验,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实验观察前,老师将本节实验目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全部清楚的交代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实验。或者直接改为演示实验;另一种方法是在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实验。前者,学生由老师牵着走路,路上风景相似;后者学生独自上路,道不同则风景各异。如学生采用后者方法试验,发现小鱼的尾鳍不用载玻片观察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效果更明显,小鱼的死亡率也会下降。
学生方面。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们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好广泛,做事极不稳定。在实验中很难维持良好的学习过程,还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例,当实验进行到第二步时,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首次观察时,小鱼尾鳍不时挣扎摆动,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实验上,而开始出现混乱了,“老师,小鱼跳出来了;老师,小鱼的尾鳍变成红色了;老师,我怎么看不见;老师,我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不是……”。此时,课堂简直成了“杂烩汤”,更有甚者,会乘机讲其它方面话题的现象,甚至个别还会出现打闹的现象,后果就是,老师一到实验课就头痛、心累,学生一到实验课就放任自流。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解决策略
1、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 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
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4、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
这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非常规实验,在现实中没有时间操作或没条件操作的实验。如对于药品太贵,装置复杂不易控制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对于一些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生化反应,现象不易观察,可在模拟实验中适当放慢速度或加快反应,可反复观察。如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等。还有,学校实验室中无法看到和完成的实验,如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学生可通过设计的模拟实验加深认识。 模拟实验虽不能取代所有实验,但它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反复进行,给学生提供更多掌握实验原理和熟悉实验过程的机会。借助模拟实验,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探究过程和自然现象本身的理解。
总之,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机会参与生物实验课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直接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渐地把握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最终拥有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惠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课的艺术[J];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10期
[2]程春英;;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蔡剑洪;;注意理论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