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作者】 苏子良
【机构】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香店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形成语文生活化的格局,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命。通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转变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都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场景,设障布疑,增强语文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想学、会学、善学。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是有限的,而文章却是多样,既有形象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抽象理论的述说,为一篇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文章找衔接点较容易,可给一篇说理思辨性强的文章找衔接点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有些课可以上得热热闹闹,有些则不然。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表达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棵大树;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那朵云像一匹骏马;有的说这朵云像一座房子……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似乎看到了真正的火烧云一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当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美好的想象随着白云一起飘向蓝天的时候。我引导他们把刚才想到的,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下来。因为孩子们有了把想象与文本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体验,有的学生写的居然比书上还要好,那种想象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其次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联系文本,结合他们平时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激发他们说与写的欲望。
二、巧找衔接点
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是有限的,而文章却是多样,既有形象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抽象理论的述说,为一篇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文章找衔接点较容易,可给一篇说理思辨性强的文章找衔接点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有些课可以上得热热闹闹,有些则不然。如有老师上《月迹》一课时,激发学生踊跃地谈自己的看月经历,既理解了课文运词的妙处,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课堂气氛活跃。而如《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样的文章,却较难激发今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大谈体会,是不是就没有衔接点呢?有!可以从反面思考,联系今天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来学这篇文章,这就是一个较好的衔接点。有时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也不失为一高妙的衔接点。如朱自清的《春》,讲到春天小草萌发满眼新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有学生说春天的草不是这样的,而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散布着的,也难得让人打滚踢球,这点不少学生有同感。教师及时抓住这点,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记忆中的春天,并与课文比较,针对不同点启发学生寻找出原因。
但衔接并不等于简单地把课外的东西搬进课堂。有些衔接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也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在衔接。衔接是广义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如学习人物传记单元,就让学生给自己的亲人写传,甚至让他们利用节假日作调查,写作家史等,这些都不是哪一堂课就能解决的。我们的备课有单元备课法,教学有整体教学法,衔接同样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因而实现课内外沟通更大的阵地就在课外。如组建文学社、开设收视课、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等。而要想让这些活动真正达到切实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效果,还必须从落实两个字去做。
三、过程的落实
新课标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而语文活动较之以往成倍的增加,并且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也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指导。不要以为只要布置了活动就万事大吉。如社会调查,因为这样的活动牵涉到很多方面,不可能开展得很多,因而搞一次就要搞出效果,学生的能力就应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教师只管布置任务,而不去具体地组织和部署,是很难收到效果的,甚至极有可能热热闹闹的开始,冷冷清请的收场,这样的课内外沟通不是真正的沟通,这样的活动只会搞坏学生的习惯。很多语文活动都是如此,教师必须就其活动过程进行指导,抓好了过程,其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如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读书汇报活动、古诗词记诵比赛等,重要的不是活动开展的本身,而在于活动前学生的准备,他们查找积累资料的过程,阅读并写作各种心得的过程,更需老师不时的督促和指导,才能顺利完成好这些活动,真正促进能力的增长。
四、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实施,把学生和老师都从烦琐的语文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了,但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真正把语文课改搞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空军: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7(7X)
[3]王召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场景,设障布疑,增强语文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想学、会学、善学。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是有限的,而文章却是多样,既有形象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抽象理论的述说,为一篇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文章找衔接点较容易,可给一篇说理思辨性强的文章找衔接点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有些课可以上得热热闹闹,有些则不然。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表达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棵大树;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那朵云像一匹骏马;有的说这朵云像一座房子……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似乎看到了真正的火烧云一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当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美好的想象随着白云一起飘向蓝天的时候。我引导他们把刚才想到的,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下来。因为孩子们有了把想象与文本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体验,有的学生写的居然比书上还要好,那种想象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其次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联系文本,结合他们平时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激发他们说与写的欲望。
二、巧找衔接点
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是有限的,而文章却是多样,既有形象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抽象理论的述说,为一篇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文章找衔接点较容易,可给一篇说理思辨性强的文章找衔接点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有些课可以上得热热闹闹,有些则不然。如有老师上《月迹》一课时,激发学生踊跃地谈自己的看月经历,既理解了课文运词的妙处,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课堂气氛活跃。而如《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样的文章,却较难激发今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大谈体会,是不是就没有衔接点呢?有!可以从反面思考,联系今天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来学这篇文章,这就是一个较好的衔接点。有时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也不失为一高妙的衔接点。如朱自清的《春》,讲到春天小草萌发满眼新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有学生说春天的草不是这样的,而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散布着的,也难得让人打滚踢球,这点不少学生有同感。教师及时抓住这点,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记忆中的春天,并与课文比较,针对不同点启发学生寻找出原因。
但衔接并不等于简单地把课外的东西搬进课堂。有些衔接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也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在衔接。衔接是广义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如学习人物传记单元,就让学生给自己的亲人写传,甚至让他们利用节假日作调查,写作家史等,这些都不是哪一堂课就能解决的。我们的备课有单元备课法,教学有整体教学法,衔接同样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因而实现课内外沟通更大的阵地就在课外。如组建文学社、开设收视课、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等。而要想让这些活动真正达到切实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效果,还必须从落实两个字去做。
三、过程的落实
新课标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而语文活动较之以往成倍的增加,并且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也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指导。不要以为只要布置了活动就万事大吉。如社会调查,因为这样的活动牵涉到很多方面,不可能开展得很多,因而搞一次就要搞出效果,学生的能力就应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教师只管布置任务,而不去具体地组织和部署,是很难收到效果的,甚至极有可能热热闹闹的开始,冷冷清请的收场,这样的课内外沟通不是真正的沟通,这样的活动只会搞坏学生的习惯。很多语文活动都是如此,教师必须就其活动过程进行指导,抓好了过程,其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如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读书汇报活动、古诗词记诵比赛等,重要的不是活动开展的本身,而在于活动前学生的准备,他们查找积累资料的过程,阅读并写作各种心得的过程,更需老师不时的督促和指导,才能顺利完成好这些活动,真正促进能力的增长。
四、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实施,把学生和老师都从烦琐的语文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了,但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真正把语文课改搞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空军: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7(7X)
[3]王召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