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出问题

【作者】 杜小双

【机构】 新疆博乐市第九中学



【正文】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敢问“问题”、敢提“问题”的意识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压抑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决不可以用“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来替代主体的活动,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优化在具体的情境中。
  “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学生不敢问“问题”,可能是自卑心理,也可能是紧张心理在作祟,又或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为他们提供问问题的机会;因此,要培养学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的意识,就要首先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与紧张心理,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可以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问题”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诱导他们一题多问,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阶段都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问题”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提“问题”的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为“问题”而思、而问、而学、而创。
  结合日常教学营造一个“问题”环境,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曾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链。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
  教师要做好如何提“问题”的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用以提问题的形式代替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am÷an=am-n,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系列:这个法则的成立有哪些条件?这个法则的条件可不可以增加或减少?可不可以更换?法则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征?这个法则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成立?法则是怎样证明的?除了书中证明的方法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根据法则特征,谈谈你是如何记忆法则的?是否有几何意义?在哪些方面能够运用?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除,又是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的?等等,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今后在学习法则时就知道怎样提“问题”了。
  三、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还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中,以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对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用以下问题设计,开拓学生思维:
  问题1:从这一节课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先研究那种运算?(由易到难,化难为易)
  问题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形?(分类)
  问题3:像(-6)+(+2)这类算式,能否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结果?(探索)
  问题4:你能通过观察,比较已有的各种算式,猜想并尝试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吗?(观察、分析、比较、归纳)
  问题5:为什么要特别指出:“两个有理数相加得零”?(特殊与一般)
  问题6:有理数加法与小学数学中的加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知识的联系与结构)
  再如:试比较20142015与20152014的大小?
  像此类的问题,数字较大,学生往往在做题的时候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解题过程:
  1、如果你不知道20142015与20152014的大小,那你知道12与21、23与32、34与43、43与54等等的大小关系吗?(类比、联想)
  2、由这些具体的结果,你能猜想nn+1与(n+1)n大小关系吗(归纳、估计、猜测)
  3、根据猜想的结论,你是否已经知道20142015与20152014的大小关系了?(推演)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彻底地被调动了起来,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数学知识得到了进一点发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中,并且在组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数学教学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想问题,提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