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挖文本空白 展想象之翅
【作者】 许薪新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言内藏白,意蕴无穷,言外留白,别有洞天。本文以此为议题,从文中的插图、结尾、标点等处,结合典型课例加以论述说明了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这样既能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 文本空白;插图;结尾;标点;想象
“空白”,在这里指的是文本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样看似狭小的空间却往往是文章中最精彩、最动人的“点睛之笔”。在我们的文本中,不乏这样的“空白”之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去挖掘和巧借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对文本进行补白,再让学生通过“说”或者“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地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一、巧借插图 发挥价值
图文并茂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些精美的插图,不仅形式多样,形态逼真,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与文本内容的结合,引导学生给插图补白,让插图发挥它的价值,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飞跃。
《珍珠鸟》一课出自大作家冯骥才之笔,文章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作者精心为珍珠鸟创造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与作者和谐相处,展示了信赖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温馨画面。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不难,但是深化学生对这一美好境界的认识还需在教学中加以引导。首先,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出示课文第二张插图,引导学生细细观察,让学生给插图命名,并从中选取部分学生的命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哪一个最合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然后,在学生明白了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对作者产生了信赖,由此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第六和第七自然段,边读,边观察,边思考,文图结合,配之以教师的点拨,这样一来便可达到拨云见日,点石成金突破文章难点的功效。最后,在总结全文的时候,再次利用插图让学生抒发自己对这一美好境界的理解,这对拓展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情感起到极大的作用。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补白,学生兴趣盎然,在愉悦中提高了情操,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插图,注意引导学生将插图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进行补白,往往能取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令人惊奇的效果。
二、关注结尾 延伸情节
“言有尽而意无穷”,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许多课文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在,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因此,教学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编,延伸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在这段描述中,课文没有直接写凡卡的结局,而是借梦把它偷偷地藏在文章里,虽然写了凡卡的梦是甜蜜的,是美好的,梦中有他亲爱的爷爷,有他渴望的温暖,有他向往的生活。可这终究是梦呀!凡卡回家了吗?见到爷爷了吗?他最后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遗留在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故事的结局,并且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愿望续写课文的结尾。学生发表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后,我出示了原作品中凡卡的结局。在原作中,凡卡的结局是这样的:”风一吹,凡卡给爷爷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正所谓“拨开云雾见青天”,抽丝剥茧,解开学生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悬念由此揭开。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不仅迸发出创造的热情,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点击标点 展开想象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是文章至关重要的“隔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空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余地。因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尽可能地去补白这一标点符号,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
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道:“‘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然说她是聋子!……’”我们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妹妹得知后的反应是大吃一惊,作者除了通过“惊叫”、“竟然”这样的关键词来体现妹妹的大吃一惊,还连续用上四个感叹号强化了妹妹震惊的程度。原来那个每天清晨里出现的耳聋而又慈祥的老人竟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和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接下来会是怎样的场景和画面呢?文章没有写,这一切都蕴含在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里——省略号。教学实践中,我抓住这一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引导学生走进小伙子的内心世界,去聆听小伙子最真实的心声,引导学生推想和想象,此时此刻,小伙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让学生先说后写,通过补白,学生将省略号化作一个个情景,化作一份份坚定,化作一分分感激。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伙子得知真相后的震惊,还体会到这位老人默默地鼓励,体会到小伙子坚定拉好琴作为回报的决心……百感交集,往日老人的音容笑貌又像电影一样浮现在脑中,也深深地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这样的补白,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说写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文本,利用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空白”这一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巧妙灵动地引导学生挥动想象的翅膀,对“空白”之处进行合理地补白,补出一片广阔的天空,补出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惠峥东.《巧借留白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学周刊,(2012年 第11期)
[3]黄梅发 朱清华.《巧借文本空白有效实施说写训练》.传道受业
【关键词】 文本空白;插图;结尾;标点;想象
“空白”,在这里指的是文本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样看似狭小的空间却往往是文章中最精彩、最动人的“点睛之笔”。在我们的文本中,不乏这样的“空白”之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去挖掘和巧借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对文本进行补白,再让学生通过“说”或者“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地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一、巧借插图 发挥价值
图文并茂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些精美的插图,不仅形式多样,形态逼真,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与文本内容的结合,引导学生给插图补白,让插图发挥它的价值,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飞跃。
《珍珠鸟》一课出自大作家冯骥才之笔,文章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作者精心为珍珠鸟创造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与作者和谐相处,展示了信赖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温馨画面。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不难,但是深化学生对这一美好境界的认识还需在教学中加以引导。首先,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出示课文第二张插图,引导学生细细观察,让学生给插图命名,并从中选取部分学生的命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哪一个最合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然后,在学生明白了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对作者产生了信赖,由此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第六和第七自然段,边读,边观察,边思考,文图结合,配之以教师的点拨,这样一来便可达到拨云见日,点石成金突破文章难点的功效。最后,在总结全文的时候,再次利用插图让学生抒发自己对这一美好境界的理解,这对拓展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情感起到极大的作用。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补白,学生兴趣盎然,在愉悦中提高了情操,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插图,注意引导学生将插图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进行补白,往往能取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令人惊奇的效果。
二、关注结尾 延伸情节
“言有尽而意无穷”,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许多课文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在,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因此,教学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编,延伸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在这段描述中,课文没有直接写凡卡的结局,而是借梦把它偷偷地藏在文章里,虽然写了凡卡的梦是甜蜜的,是美好的,梦中有他亲爱的爷爷,有他渴望的温暖,有他向往的生活。可这终究是梦呀!凡卡回家了吗?见到爷爷了吗?他最后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遗留在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故事的结局,并且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愿望续写课文的结尾。学生发表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后,我出示了原作品中凡卡的结局。在原作中,凡卡的结局是这样的:”风一吹,凡卡给爷爷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正所谓“拨开云雾见青天”,抽丝剥茧,解开学生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悬念由此揭开。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不仅迸发出创造的热情,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点击标点 展开想象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是文章至关重要的“隔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空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余地。因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尽可能地去补白这一标点符号,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
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道:“‘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然说她是聋子!……’”我们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妹妹得知后的反应是大吃一惊,作者除了通过“惊叫”、“竟然”这样的关键词来体现妹妹的大吃一惊,还连续用上四个感叹号强化了妹妹震惊的程度。原来那个每天清晨里出现的耳聋而又慈祥的老人竟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和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接下来会是怎样的场景和画面呢?文章没有写,这一切都蕴含在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里——省略号。教学实践中,我抓住这一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引导学生走进小伙子的内心世界,去聆听小伙子最真实的心声,引导学生推想和想象,此时此刻,小伙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让学生先说后写,通过补白,学生将省略号化作一个个情景,化作一份份坚定,化作一分分感激。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伙子得知真相后的震惊,还体会到这位老人默默地鼓励,体会到小伙子坚定拉好琴作为回报的决心……百感交集,往日老人的音容笑貌又像电影一样浮现在脑中,也深深地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这样的补白,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说写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文本,利用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空白”这一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巧妙灵动地引导学生挥动想象的翅膀,对“空白”之处进行合理地补白,补出一片广阔的天空,补出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惠峥东.《巧借留白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学周刊,(2012年 第11期)
[3]黄梅发 朱清华.《巧借文本空白有效实施说写训练》.传道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