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

【作者】 岑 颖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坡荷乡初级中学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材除了充当传播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并最终落脚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上。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最为丰富,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所传递出来的性别意识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从而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为中学语文教材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从性格特征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如玛丽·居里、“长妈妈”、杜十娘、祥林嫂等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性格特征本文将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愚昧麻木型
  这类女性一般文化水平比较低,思想迂腐,缺乏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典型的是高中第四册第一课《药》中的小栓的母亲华大妈,这位愚昧的老人为了治好自己儿子的痨病,相信这样的谎言——蘸有人血的馒头可以医治痨病,不惜花掉重金买了沾有革命战士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来给自己的儿子小栓吃。由于自己的愚昧和麻木,不但没有治好儿子的痨病,反让自己的良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祝福》中受封建思想与封建迷信迫害很深的柳妈也是愚昧麻木的典型。二次改嫁,夫死子丧的祥林嫂,不仅得不到柳妈的同情,反而被她责问和恐吓“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在柳妈看来,女子死了丈夫,就该跟着自尽,死了便好。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这无形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压迫。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祝福》中的卫老婆子。
  2.贤妻良母型
  这类型的女性大都温柔善良、贤惠、慈爱,善解人意、能吃苦耐劳。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气量大,性格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从不和嫂子争吵,对“我”严格要求,但从不拿孩子出气,要是“我”做错了事母亲会等到夜深人静时关上门再对我重罚。
  《我与地坛》中的母亲,用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我”巨大创伤,让“我”焕发了新生,自爱坚强,增强了活下去、活出个样子的勇气。这类型的女性还有孙犁的《荷花淀》中深明大义支持丈夫抗日的水生嫂等。
  3.勇敢坚强型
  《蜡烛》中的老夫人玛利·育乞西,她痛恨侵略者,渴望和平,勇敢坚强,不怕艰难,为了保护一位战死的苏联红军战士,她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侵略者的枪林弹火,当她埋葬了战死的苏联红军战士后,把自己最珍爱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 杜十娘勇敢地追求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当她发现自己认为“忠厚志诚”爱恋对象李甲以千金的代价把自己转卖时,并没有用价值连成的百宝箱去换回负心人的回心转意,更没有屈服于李甲去当孙富的玩物,而是义正严词的面斥李甲、孙富,与百宝箱一起怒沉江底。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孔雀东南飞》中不为威迫所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刘兰芝等。
  4.自私冷漠型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的母亲克拉丽丝是冷酷、势利、自私、惟利是图的典型。在美洲发了财,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的叔叔于勒在母亲眼里成了“一个有办法的人”。但当叔叔从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服褴褛的小贩时,母亲克拉丽丝立即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
  高中第五册第十课《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的母亲和妹妹也是自私冷漠的典型。当为家庭负责的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之后,便遭到了家庭的厌恶、唾弃,母亲惊得昏厥于地,妹妹为了不让房客退租,气愤地叫嚷着要将他弄走。母亲、妹妹的自私冷漠致使绝望的格理里高尔离开了人世。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故乡》中自私、贪小便宜的杨二嫂等。
  (二)从时代和地位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1.女性形象时代感不强

表1 关于出现女性形象课文篇目的时代分类统计情况[2]










  从表中不难看出,在所有涉及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中,各个时代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中以近现代的篇目数量居多,占总比例的52.3%,古代部分占了32.3%,而当代文学作品只占了15.4%。涉及到女性形象的选文时代分布不均也就导致了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时代分布不均,并且教材重点强调名篇名著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对当代女性的关注不够,这没有体现出当代女性形象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趋势,使得使得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缺乏生机与活力,时代感不强。
  2.女性家庭倾向化明显

表2 关于女性形象类型分布及数量的统计情况[5]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109位女性形象作为家庭性角色出现,如母亲、妻子、女儿、祖母、外祖母等或其他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在所有女性形象中占80.1%,是女性扮演社会性角色总数的4倍。女性活动主要局限在家庭范围内,有明显家庭化的倾向,这说明我们的教材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仍习惯以“贤妻良母”的家庭型女性形象来定位女性角色,过分强调女性作为母亲、妻子所应履行的职责,却忽略了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里所充当的其他社会角色。尽管有些女性在社会领域中从事一些职业,但这些职业多为辅助性的职业,不能真正体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3.受社会压迫、地位低下的女性形象偏多
  教材中受社会压迫、地位低下的女性形象偏多。像香菱、华大妈、琵琶女、祥林嫂、柳妈、鲁侍萍等,这些女性都是以社会底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女性深受社会的压迫,没有真正的自由,无法掌握自己的爱情和命运。如《氓》中的氓之妻,年轻貌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时嫁给了“氓”,后来却因为年长色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而被休弃。《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京城的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待到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但由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只能过着凄惨的生活。教材通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历史,认识当时的社会,但是这样的女性过多则对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有如下特点:第一,女性形象以传统的善良贤惠和落后的愚昧自私为主要性格特征;第二,女性形象时代感不强;第三,女性家庭倾向化明显;第四,受社会压迫、地位低下的女性形象偏多。
  注释:
  [1]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第14页,第14页.
  [2][5] 初中部分数据引自宁林冰.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高中部分数据引自何青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5.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史静寰.走进教材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3]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田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郑和均 邓京华等.高中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
  [8] 陈毛美 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