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 仁 利

【机构】 贵州省望谟县教育局



【正文】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深入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高中化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深化探究性教学研究
  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首选方式为探究,探究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探究,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师的教学从高密度地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发展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当然,注重探究也不能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无法解决科学学习的全部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根据现代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师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使学生竞争合作的情感和意识得到升华。“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中心,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对教师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其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着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手举了起来。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吸引学生的兴奋点。鲜明的画面,直观的视觉刺激,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采用变微观为宏观、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实现认知目标的达成。
  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整个反应过程速度很快,由于反应的容器——试管不是很大,反应物——金属也只不过是片状固体,若只采用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就无法对其描述。若采用实物投影仪直接投影在荧屏上,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具备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之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
  五、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教化为大务”,教师也应该是点拨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作为化学教师,将化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是对学生人性的提炼和升华,是教育的真缔。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当将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可担起一个“育人者”的使命。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危害,臭氧层不断被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以客观表现的化学现象为依据进行的探究的科学,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实验事实寻找结果,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化学具有实用性,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紧密联系,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深化课内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活用化学知识。可以说化学知识从头到尾都可以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与思考,这样就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