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作者】 涂存宝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感、责任感。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按照实践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引起的作用,来评判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把对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改变,如在荒漠植树造林,种植牧草、在山上种植果树、把荒原开垦成良田等列为正价值;把对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后果,即对生态平衡产生破坏的改变,如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片面发展工业造成大气和环境污染等列为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反对和制止哪些以破坏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项目,倡导那些对环境有益、对人类有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二、利用教材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能力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能保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稳定。使学生明确爱护花草树木的实际意义及植树造林的作用。生物变异,渗透环境教育要点是环境因素造成生物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结合“细胞癌变”这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有可能作为致癌因子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植物的水代谢中根吸收水分对保水固土的作用,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新陈代谢类型中腐生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矿质代谢中各种无机盐对土壤造成的影响等等。上好典型课。如“生物与环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专题背景有:(1)利用光照周期促进濒危动物的繁殖。(2)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环保价值。(3)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4)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将会使人类社会的环境面临困境。研究种群的变化趋势控制有害种群的发展,增加有益种群的数量。(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上述课堂渗透与环境活动,使学生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使环保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同时也真正懂得建立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
三、挖掘实验中的环保知识,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实验是最吸引学生的环节,也是学生接受、消化知识最好的途径。生物实验中有的会产生有毒气体,有的药品具有腐蚀性,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将产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学生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剩余的药品应该如何处理,能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很好的环保教育。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
四、通过开展环保活动,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符合环保的要求,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乱扔废电池,为了拒绝“白色污染”,倡导学生使用环保饭盒,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筛子、饭盒等,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家乡附近进行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结合校园绿化设计,每年的3-4月份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植树活动等,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通过“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生活的影响”、“废电池浸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洗衣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等探究性实验,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在温室里的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用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最后提出了温室中可使用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用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感、责任感。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按照实践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引起的作用,来评判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把对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改变,如在荒漠植树造林,种植牧草、在山上种植果树、把荒原开垦成良田等列为正价值;把对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后果,即对生态平衡产生破坏的改变,如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片面发展工业造成大气和环境污染等列为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反对和制止哪些以破坏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项目,倡导那些对环境有益、对人类有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二、利用教材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能力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能保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稳定。使学生明确爱护花草树木的实际意义及植树造林的作用。生物变异,渗透环境教育要点是环境因素造成生物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结合“细胞癌变”这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有可能作为致癌因子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植物的水代谢中根吸收水分对保水固土的作用,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新陈代谢类型中腐生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矿质代谢中各种无机盐对土壤造成的影响等等。上好典型课。如“生物与环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专题背景有:(1)利用光照周期促进濒危动物的繁殖。(2)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环保价值。(3)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4)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将会使人类社会的环境面临困境。研究种群的变化趋势控制有害种群的发展,增加有益种群的数量。(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上述课堂渗透与环境活动,使学生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使环保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同时也真正懂得建立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
三、挖掘实验中的环保知识,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实验是最吸引学生的环节,也是学生接受、消化知识最好的途径。生物实验中有的会产生有毒气体,有的药品具有腐蚀性,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将产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学生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剩余的药品应该如何处理,能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很好的环保教育。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
四、通过开展环保活动,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符合环保的要求,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乱扔废电池,为了拒绝“白色污染”,倡导学生使用环保饭盒,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筛子、饭盒等,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家乡附近进行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结合校园绿化设计,每年的3-4月份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植树活动等,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通过“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生活的影响”、“废电池浸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洗衣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等探究性实验,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在温室里的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用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最后提出了温室中可使用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用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