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作者】 唐国雷

【机构】 广西河池市南丹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从课堂环境、课堂行为、课后延伸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依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思维。高中历史教学也要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发展。本文从课堂环境、课堂行为、课后延伸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有关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创新思维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形成适合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气候”和“土壤”。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中利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平时,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你真聪明”“说错没关系,下次再来”“你进步很大”等话语虽简短,但对情感的激发至关重要。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想象、提出异议,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引起思想共鸣。因此,对学生饱含深情的支持、鼓励赞赏等积极参与的情绪影响,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宽松环境和氛围,这种精神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环境。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是创新思维能力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精神。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想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
  ①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引发创造的原动力,如果对某一事物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创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教手段、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生动的教学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时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哥仑布或印第安人思考他们会有哪些所见所闻,所请几位表述能力强,有幽默感的同学在全班讲述一路的所见所闻和遭遇,这样学生就都急于看书,想了解实情,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学生的兴奋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②引导学生质疑
  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维,常有创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借发现促创新,使学生在质疑―探疑―再质疑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事理,发展能力,同时渗透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巴黎和会时学生对美国在会议中为什么没捞到什么大的好处提出疑问。学生认为在19世纪后三十年中美国经济不管从速度上还是工业总产值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了,那么在一战后的分赃会议中怎么还是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获利最大,而这两个国家在19世纪末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这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注意,激发了思维,教师抓住有创造性的意见帮助学生突破认识上的难点,并热情地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
  ③引导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想像才会有创新,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复习到斯大林体制对苏联的影响时,要联想到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时也曾照搬了苏联模式,它们的影响具有相似性,除此之外,对它前期积极后期消极的评价又能联想到对中国古代的一些问题的评价也可分为前后期进行评价,如重农抑商政策、科举制等。就在这五彩缤纷的大脑想象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④引导学生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和关键,培养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走出习惯的思维定势,摆脱求同思维的束缚。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们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师云亦云。同一问题要求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道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如当学生已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和观点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可以从其它角度再看同一问题。比如学习两次工业革命后,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史观来评论工业革命,这样学生的观点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想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
  三、有意创设课外延伸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把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课余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外有益的书刊,并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领学生观察山川草木,了解风土人情,对自然、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课外活动时间,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武威的古迹、文物等,了解武威历史。平时,经常开展故事会、演讲赛、辩论会,组织学生走出去,搞社会调查等。学生通过调查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地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法,组织课题实验,开展成果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创新。如我校在高一年级学生中曾实施了“热爱武威,保护文物”、“走进武威历史”等科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摄影、竞赛、小论文评比等活动不仅体验到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挑战性,培养起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从教学观念、知识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尽量去做到以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