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高中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策略

【作者】 徐姗姗

【机构】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



【正文】  【摘 要】 让高中生从个人的物理知识基础出发,去建构完善知识结构、矫正错误与消化应用知识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应用检验学习的能力。研究认为:根据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学科任务繁重的实际,设计和运用创建兴趣实物模型制作、理论知识梳理与物理实用发明驱动的运用与学习相结合的策略,对其学习知识、整合知识与消化运用知识,具有直接、高效与创新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理模型;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建构与运用物理模型作为高中生的基本物理素质之一,对其物理学习、物理研究与物理创新,具有学习驱动、思维启发与创意激活的作用。本文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中物理教材为例,结合相关的章节内容,在物理知识的学习、物理解题活动与物理实验活动中,以培养不同物理模型的建构能力与应用能力。
  一、培养高中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策略
  从高中物理模型的类型及其高考需要出发,整合具有相似知识特点或学习方式特点的模型,是事半功倍的策略。
  1、实物模型发展策略
  教师利用实验课或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相对自由的时间内,开展各种实物实验模型的制作、原理、规律与过程的研究。比较适合的策略有:⑴实物物理模型制作策略。例如在初学习“弹力”时,学生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弹簧”及其工作原理,就是弹力的基本模型。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筋、弹簧、平面镜及支架、小车、橡皮泥与气球等器材,让学生开展各种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的原理及其过程还原,甚至去准确地测量与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其变化的规律等。⑵实用发明策略。对于那些对生活有感悟,且对解决生活困难或改善生活质量有创意的学生,让根据某种物理模型的原理,去开展自己喜欢的或力所能及的创造发明活动。例如高中生发明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及制冷一体机”、“汽车远近光灯自动转换器”等,就是学生把生活需求与个人感悟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的物理模型向真实成果的转化。
  2、理论知识模型梳理策略
  根据高中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会出现因为知识自身的难度、学生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等,导致知识之间呈现割裂的状态。按照知识之间的科学关系、逻辑关系,去建立理论性的物理模型,使学生能以明晰地知识思路去开展深入地学习和创新活动。这种策略有:⑴横向型模型。以“运动关联性”模型为例,以此为核心去建设“力与运动”的横向知识体系模型。如为了学习和强化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建构匀速运动、加速度、外力、物体质量、惯性与静止等之间的关系模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特性、应用,以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及其应用等,进而深入研究质心模型、追碰模型与皮带模型等。⑵纵向型模型。即在某种知识体系内,开展更加深入的知识挖掘与探究活动。如通过建构平抛模型,引导学生在运动的合成、分解中,去直观地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结果,以及动能定理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中的表现,如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垂直自由落体运动等,以及其中发挥作用的外力、惯性、速度、时间与阻力等要件。
  3、定律验证型策略
  高中物理学科中有诸多物理定律,既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也为高中生的结题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解题与日常检测的表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掌握比较生疏甚至错误的定律或定理等,开展知识验证型的模型构建活动,既检验自己的学习,又矫正自己的错误或缺陷等。例如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可以构建全过程模型、人船模型、爆炸模型等;为验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构建交流电有效值模型、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等。让学生通过此类模型的建构,以及其工作原理过程的直观观察,把相对抽象的定律、定理等建构为直观的物理模型,以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二、培养高中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实现举措
  设计、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技术、教法,是把培养高中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与建构科学、正确的物理模型的关键。
  1、建构物理模型的知识教学
  物理课堂作为学生物理学习与物理实验的主阵地,教师应在学校、学科与个人的教学计划内,开展按部就班的物理模型建构活动。其中,物理模型建构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与环节开展,让学生既对所学习的每一节的知识进行建构,也开展知识复习性、应用探索性与知识体系完善性的物理模型建构活动。如在教学“三相交变电流”时,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章节及其相关的知识,开展交流电有效值相关类的模型研究,引导或让学生在模型建构的体验中,去了解和掌握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其特点,以及在应用中的星形接法、三角形接法等,对端线、零线、火线和中性线及其作用,以及在各种应用的位置顺序等,有着理论和实践对应的空间把握,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科技发展统一起来。
  2、建构物理模型的实验教学
  把物理实验与物理模型建构结合起来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有益尝试。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偏转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去构建如对称模型、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等,去研究磁场中的电子束、电子束偏转与造成偏转的原因,尤其是深入学习磁场及其电子束偏转的规律和应用,让学生开展更加积极地、趣味性地物理学习活动,并养成建设物理模型的习惯。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切身的体验和观察中,把相关的物理知识、定理、原理,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去理解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根据物理学习的章节内容,建构针对性、关联性、拓展性与探索性等特点的物理模型,对其学习具有复习强化作用、预习驱动作用、理解应用支持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物理模型类型、物理模型建构方法、物理模型运用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既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并以成就感去积累学习的信心和获得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吉红.物理模型构建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数理化学习,2016(11).
  [2]郑品缘.高中物理教学中模型建构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7(08).
  [3]付陈斌.利用物理模型建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江西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