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 韩笑盈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正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任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是学生,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改变课堂组织模式
  组织模式决定了效率与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组织程度。传统的课堂组织程度完全是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完全或大部分地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其次,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在新的课堂组织模式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设计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他们来转,而且每个环节的活动中都要给予学生精神活动的自由空间与时间,因为情感才是最好的动力催化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拿着一本书,提着自己的教案走进课堂,“一言堂”式地把“自以为是”的东西“灌入”学生的头脑里。但是,在新的组织模式下,教师必须对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熟悉提高、检测完善,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尝试,交流,总结与完善,而不是包办与代替。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充分的思想交流、以及独立思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完善与提高,同时也可以融洽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
  四、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诚然,语文课堂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的提问韵指向目标是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显然是重中之重。第一,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而“传道、授业”当从“解惑”人手,也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有心理准备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的一条途径。一旦这些疑点解决了,课堂教学任务便圆满完成了。例如,在教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伺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即兴提问,能解答的当堂讨论解答,暂时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后解决。
  五、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
  总之,语文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我们要把自身的引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情景,合理组织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