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浅析
【作者】 李 琴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正文】 在高考的所有科目当中,语文作为百科之母,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在高考中也日趋居于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高考竞争的压力倍增,在功利化的促使下,数理化等学科逐渐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学对于语文学科的不够重视,教学总体指导方针的有失偏颇导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偏科思想,语文学科逐渐变得边缘化,语文学科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地位的直接后果,是语文课堂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
诚然,在严峻的外在环境下,语文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也不能毫无作为自甘堕落,那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自我救赎。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何让学生回归和体味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如何找回语文教师的成就感,这是这条救赎之路必须经历的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由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相应的策略进行应对。
高效课堂理念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所谓“自主”而忽视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不可淡化,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过分强调或者看轻其一。在我认为,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就像是放风筝的人,而学生是教师手中的风筝,风筝飞的高低远近,需要放风筝的人去把控和掌握。所以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应该是教师把控下的自主,尤其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教师如何出演好自己“调控”的角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是新奇有趣的,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投其所好”。学生有他自身的特点,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心智处在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一方面还未从初中的依赖式教学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又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针对这种“过渡性”的年纪,教师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揽教学任务,填鸭式灌输,也不可放任自由让他们自行发展,而是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启发中获得生命的体验,领悟文学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接受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首先得让自己“有趣”,然后让教学内容有趣,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该对于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跨越各种教学辅助资料的屏障,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知识丰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旁征博引的,学生的心态在于探索未知,而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未知”,当学生好奇的心灵世界不断得到满足时候,他会由衷的佩服老师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所以投学生所“好”,前提是需要自我提升,做好学生的“未知库”。
其次,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趣味新奇是使得语文课堂生动的法宝。每个人都追求新奇,更何况是学生。一堂课如果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得一定寥寥无几。语文需要思想的碰撞,需要心灵不同看法的撞击,所以让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去学就变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的容量可多可少,不像数理化那样需要高度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论证,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语文教学具有用多种形式来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制、辩论式。游戏式、演出式等。小组教学是较为有效的一种,但是小组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生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竞争机制的教学组件,小组应该有自己内部的运行机制,对于组员应该有相应的分工和要求,以免部分组员“闲置”,在教学中,小组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运行,组员之间思想碰撞,形成一种组内凝聚力,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大脑和身心都动起来,才来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体验,进而自主性得以提高。除了小组形式,还有其他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辩论,让学生形成思辨思维,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辩论当中和其他小组思想的交锋有利于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正确地分辨和看待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游戏具有趣味性,趣味性会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探索,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提升。针对画面感比较强,故事性较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采取演出式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文的实际情境中,我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去“演”,教学效果就不会差。当然,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课型的设置也千变万化,教师采取何种何种方式去应对,那就看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问题设置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正对性。教学是预设的,但是教学过程却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教师毕竟不是学生,因此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设置问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得当,这就是平时我们备课所说的“备学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要么太简单,要么学生答不出来,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预计出学生可能有几种答案,出现各种答案应该如何处理等,学生是形形色色的,是有差异的,要完全把学生的各种情况掌握,对教师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得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教学会更有效,也就更符合学生的求知需求,课堂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我们一直在摸索和求证,然后在求证中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不停地反思,我相信黑暗之路将会变得越来越光明,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变得快乐,不再是痛苦的传授者,而是鲜活生命的引路人。
诚然,在严峻的外在环境下,语文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也不能毫无作为自甘堕落,那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自我救赎。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何让学生回归和体味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如何找回语文教师的成就感,这是这条救赎之路必须经历的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由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相应的策略进行应对。
高效课堂理念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所谓“自主”而忽视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不可淡化,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过分强调或者看轻其一。在我认为,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就像是放风筝的人,而学生是教师手中的风筝,风筝飞的高低远近,需要放风筝的人去把控和掌握。所以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应该是教师把控下的自主,尤其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教师如何出演好自己“调控”的角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是新奇有趣的,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投其所好”。学生有他自身的特点,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心智处在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一方面还未从初中的依赖式教学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又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针对这种“过渡性”的年纪,教师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揽教学任务,填鸭式灌输,也不可放任自由让他们自行发展,而是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启发中获得生命的体验,领悟文学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接受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首先得让自己“有趣”,然后让教学内容有趣,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该对于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跨越各种教学辅助资料的屏障,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知识丰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旁征博引的,学生的心态在于探索未知,而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未知”,当学生好奇的心灵世界不断得到满足时候,他会由衷的佩服老师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所以投学生所“好”,前提是需要自我提升,做好学生的“未知库”。
其次,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趣味新奇是使得语文课堂生动的法宝。每个人都追求新奇,更何况是学生。一堂课如果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得一定寥寥无几。语文需要思想的碰撞,需要心灵不同看法的撞击,所以让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去学就变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的容量可多可少,不像数理化那样需要高度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论证,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语文教学具有用多种形式来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制、辩论式。游戏式、演出式等。小组教学是较为有效的一种,但是小组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生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竞争机制的教学组件,小组应该有自己内部的运行机制,对于组员应该有相应的分工和要求,以免部分组员“闲置”,在教学中,小组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运行,组员之间思想碰撞,形成一种组内凝聚力,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大脑和身心都动起来,才来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体验,进而自主性得以提高。除了小组形式,还有其他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辩论,让学生形成思辨思维,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辩论当中和其他小组思想的交锋有利于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正确地分辨和看待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游戏具有趣味性,趣味性会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探索,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提升。针对画面感比较强,故事性较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采取演出式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文的实际情境中,我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去“演”,教学效果就不会差。当然,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课型的设置也千变万化,教师采取何种何种方式去应对,那就看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问题设置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正对性。教学是预设的,但是教学过程却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教师毕竟不是学生,因此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设置问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得当,这就是平时我们备课所说的“备学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要么太简单,要么学生答不出来,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预计出学生可能有几种答案,出现各种答案应该如何处理等,学生是形形色色的,是有差异的,要完全把学生的各种情况掌握,对教师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得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教学会更有效,也就更符合学生的求知需求,课堂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我们一直在摸索和求证,然后在求证中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不停地反思,我相信黑暗之路将会变得越来越光明,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变得快乐,不再是痛苦的传授者,而是鲜活生命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