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把高中语文课上的最好
【作者】 徐 剑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正文】 一到大型或者小型公开课,常常会听到老师说:今天他的这语文课上得好,很成功!也常常听到一些教研员评课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还听到有老师抱怨说:一堂课有的老师说成功有的老师说不成功。我认为好课可专家说不行,我认为课上的不怎样的,专家却评价很高,现在真不知道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了!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评价一堂课,往往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感觉好就说成功,感觉不行就说不成功。有位老师因为这堂课学生发言积极就说这堂课很成功。
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还指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的技巧,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师者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活”语文课的方法。怎样把高中语文课上得最好呢?本人根据从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巧妙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激活课堂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拿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需要教师精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淡无味的导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抵制作用。如果每一位教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论求知》,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到在桌面上。后来,教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教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巧妙而成功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设悬
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一是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卷入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兴趣盎然。
三、民主和谐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呢?
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切忌“师道尊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益的影响。
其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切忌“教师权威”。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
再次,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学习景象。
四、活学活用
语文课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活学活用,知识的迁移。
有的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由此观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把高中语文课上的最好的目的。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评价一堂课,往往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感觉好就说成功,感觉不行就说不成功。有位老师因为这堂课学生发言积极就说这堂课很成功。
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还指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的技巧,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师者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活”语文课的方法。怎样把高中语文课上得最好呢?本人根据从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巧妙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激活课堂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拿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需要教师精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淡无味的导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抵制作用。如果每一位教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论求知》,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到在桌面上。后来,教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教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巧妙而成功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设悬
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一是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卷入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兴趣盎然。
三、民主和谐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呢?
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切忌“师道尊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益的影响。
其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切忌“教师权威”。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
再次,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学习景象。
四、活学活用
语文课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活学活用,知识的迁移。
有的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由此观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把高中语文课上的最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