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
【作者】 黄玉婵
【机构】 广西北流市新丰镇罗屯小学
【正文】 【摘 要】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教育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实践和探索新型学习的新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丰富了教育资源,将会促进传统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改变,引发新一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探讨,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且更具吸引力。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并指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 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回归生活、面向实践、了解世界。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信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只要合理运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必将发挥更好的效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完善传统课堂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全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掌控者;是组内研讨的参与者;是小组研讨的引导者。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探索如何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构建新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应具备新的特点,新的高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转变教师角色,革新教学方式
形成积极的教研氛围,树立教师终身学习观,不断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由“被动学习型”到“主动学习型”转变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分布式管理平台的应用”,“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 “多元智能化学习模式的开展”,“数字环境下数学与科学创新教学”等培训。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化的生活与工作,制作个人主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电子备课系统的运用、信息技术如何运用在教学中、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校网站的后台管理、如何安装补丁程序和上传文件等信息技术全员培训,通过以上培训教师对于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得到了清醒的认识,可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针对学校自身教育教学情况,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做现场培训,指导教师如何把作息技术教育教学运用到课堂中,更好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有机整合。
(二)细化信息化环境,明确基本方向
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等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环境实现的基本方式:
1、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收集、准备对课堂有用的资源:如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课件等;建立主题网站、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论坛主题等。
2、教学前、教学中信息化环境的具体体现方式为:课件、主题网站、论坛、博客或聊天室等。
3、教师在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展示教学中需要的资源,用以阐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利用主题网站及论坛、聊天室等资源辅助教学。
4、学生在课前能够根据教师对学习的预习及准备要求,自主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收集、整理、拓展学习内容、准确地归纳出与主题相关资源,配合教师给出的论坛及聊天室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运用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合作学习中的探讨工作,能够根据要求运用计算机对教师的要求及时进行反馈。
(三)通过信息化环境创立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富有创新及想象的空间领域,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减轻学习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彻底放松、心境平静,精神上得到鼓舞;提供充足的时空环境,让学生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人人参与,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营造热情的帮助环境,要求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例如在执教《年、月、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老师向学生提供“年、月、日”专题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年、月、日”的资料,网络中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引人入胜。“历法来源”带领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教师还利用网站中的年历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研究2015年至2018年历卡,填写有关表格,找出蕴藏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经过小组合作交流都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学生汇报:“每年都有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大小月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的说2月有28天,这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这一年是闰年”,还有的补充:“1、3、5、7、8、10、12各月都是31天,4、6、9、11各月都是30天”?..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积极表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分享着知识交流的乐趣。接着老师质疑:“平年闰年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这一知识后,又引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平闰王国”,历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形象生动地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的数学原理更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环境,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不同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中合作问题的设置原则
信息化环境教学实施中无一例外,很多授课活动都汲及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在具体的实施却流于形式,经过探索发现,在设置合作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就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一)难度。在设置问题时,不要害怕学生找不到答案,有的老师出于这个目的,把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差不多不经过大脑就可以找到答案,也用合作讨论。这根本就没意义,也是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所以应当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
(二)合理。有些内容不需要设计成合作学习,直接找同学举手回答就可在达到教学效果,设计成合作学习后,只一会儿就可以完成任务,结果也让同学们装模作样的在哪里讨论。这是假合作!怎么判断问题设置是否合理?很简单,学生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任务,就说明你的问题是否设置是否成功。比如教学《比例尺》时设置的问题是比例尺前项一定为”1”吗?在结合课件展示精密零件的设计图纸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发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讨论分类汇总,这样一来合作这一活动就体现得非常完美。
(三)评价。积极的、鼓励式的评价,在课堂上是催化剂,这已是公论,不需要在赘述。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对表现好的,完成任务快的同学或小组作评价,忽略了末完成的同学或小组,有时宁肯让一节课教学任务耽误来为这些末完成的小组鼓劲,加油。让他们得到肯定,会使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评价同样重要。
四、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要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如有的老师事先没有明确学习任务,也没有操作的指引或示范,就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进行网上浏览搜寻,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有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活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合作学习技能还较低。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主题的轨道,有时合作学习教师引领者方向易偏离失控,习惯性地以旧有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习。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刻意从转化预设的角色中走出来,给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宽松、和谐中合作学习,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思考 》 孟 君 [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35-37
[2]石梅,梁润生,高阳.《研究性学习之小组合作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30):79-80.
[3]周师军 鲁梅《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M]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 [4]张丽霞,高丹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时机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3):75-77.
【关键字】 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回归生活、面向实践、了解世界。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信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只要合理运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必将发挥更好的效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完善传统课堂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全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掌控者;是组内研讨的参与者;是小组研讨的引导者。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探索如何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构建新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应具备新的特点,新的高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转变教师角色,革新教学方式
形成积极的教研氛围,树立教师终身学习观,不断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由“被动学习型”到“主动学习型”转变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分布式管理平台的应用”,“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 “多元智能化学习模式的开展”,“数字环境下数学与科学创新教学”等培训。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化的生活与工作,制作个人主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电子备课系统的运用、信息技术如何运用在教学中、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校网站的后台管理、如何安装补丁程序和上传文件等信息技术全员培训,通过以上培训教师对于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得到了清醒的认识,可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针对学校自身教育教学情况,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做现场培训,指导教师如何把作息技术教育教学运用到课堂中,更好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有机整合。
(二)细化信息化环境,明确基本方向
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等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环境实现的基本方式:
1、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收集、准备对课堂有用的资源:如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课件等;建立主题网站、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论坛主题等。
2、教学前、教学中信息化环境的具体体现方式为:课件、主题网站、论坛、博客或聊天室等。
3、教师在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展示教学中需要的资源,用以阐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利用主题网站及论坛、聊天室等资源辅助教学。
4、学生在课前能够根据教师对学习的预习及准备要求,自主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收集、整理、拓展学习内容、准确地归纳出与主题相关资源,配合教师给出的论坛及聊天室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运用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合作学习中的探讨工作,能够根据要求运用计算机对教师的要求及时进行反馈。
(三)通过信息化环境创立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富有创新及想象的空间领域,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减轻学习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彻底放松、心境平静,精神上得到鼓舞;提供充足的时空环境,让学生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人人参与,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营造热情的帮助环境,要求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例如在执教《年、月、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老师向学生提供“年、月、日”专题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年、月、日”的资料,网络中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引人入胜。“历法来源”带领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教师还利用网站中的年历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研究2015年至2018年历卡,填写有关表格,找出蕴藏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经过小组合作交流都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学生汇报:“每年都有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大小月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的说2月有28天,这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这一年是闰年”,还有的补充:“1、3、5、7、8、10、12各月都是31天,4、6、9、11各月都是30天”?..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积极表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分享着知识交流的乐趣。接着老师质疑:“平年闰年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这一知识后,又引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平闰王国”,历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形象生动地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的数学原理更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环境,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不同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中合作问题的设置原则
信息化环境教学实施中无一例外,很多授课活动都汲及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在具体的实施却流于形式,经过探索发现,在设置合作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就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一)难度。在设置问题时,不要害怕学生找不到答案,有的老师出于这个目的,把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差不多不经过大脑就可以找到答案,也用合作讨论。这根本就没意义,也是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所以应当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
(二)合理。有些内容不需要设计成合作学习,直接找同学举手回答就可在达到教学效果,设计成合作学习后,只一会儿就可以完成任务,结果也让同学们装模作样的在哪里讨论。这是假合作!怎么判断问题设置是否合理?很简单,学生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任务,就说明你的问题是否设置是否成功。比如教学《比例尺》时设置的问题是比例尺前项一定为”1”吗?在结合课件展示精密零件的设计图纸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发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讨论分类汇总,这样一来合作这一活动就体现得非常完美。
(三)评价。积极的、鼓励式的评价,在课堂上是催化剂,这已是公论,不需要在赘述。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对表现好的,完成任务快的同学或小组作评价,忽略了末完成的同学或小组,有时宁肯让一节课教学任务耽误来为这些末完成的小组鼓劲,加油。让他们得到肯定,会使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评价同样重要。
四、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要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如有的老师事先没有明确学习任务,也没有操作的指引或示范,就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进行网上浏览搜寻,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有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活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合作学习技能还较低。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主题的轨道,有时合作学习教师引领者方向易偏离失控,习惯性地以旧有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习。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刻意从转化预设的角色中走出来,给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宽松、和谐中合作学习,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思考 》 孟 君 [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35-37
[2]石梅,梁润生,高阳.《研究性学习之小组合作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30):79-80.
[3]周师军 鲁梅《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M]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 [4]张丽霞,高丹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时机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