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作者】 于忠江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富饶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 国学方兴未艾,小学语文国学教育的几点尝试,坚持注重内容选择,注重教育形式的喜闻乐见,以诵读为主,提升语文的文学素养,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国学;陶冶情操;寓教于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日益丰富,国学的学习热情日渐高涨。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推动国学教学第一战线,笔者就小学语文的国学教育谈一谈自己的尝试和心得。 
  一、选用什么样的国学内容
  国学博大精深,对于中小学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国学内容,选取哪些内容呢?
  教师、学校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研判和选择。内容上浅显易懂,诵读是朗朗上口。遵从这样的原则,《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启蒙蒙学均可以入选。
  二、教学国学,讲授的内容和方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这样的教学原则,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学时以诵读为主,以能够知记,背诵为目标。
  1、如果教学内容中有故事,就讲生动,来吸引小学生,让他们不觉枯燥乏味。例如讲授《三字经》“子不学,断机杼”,我就把相关孟子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小学生牢牢记住学习的国学内容。
  2、表演再现国学小故事。高年级小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他们编排小表演,再现国学故事,寓教于乐。例如“融四岁,能让梨”,学生表演得有模有样,学生的表演深深打动学生的内心。
  3、引导学生展开小讨论,加深对国学的理解。例如讲授“苟不教,性乃迁”时,我讲授一个与“苟不教,性乃迁”语境相近的小故事,让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讨论认清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通过小讨论,让学生自己就加深了理解。
  4、诵读国学是最主要的方法。诵读之法,入耳入心。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强,几遍后,就能达到诵读的程度。对于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只是教会诵读,不做深入的讲解。随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渐渐的就会理解了,教师不必拔高,如果讲授过于深奥的内容,收效甚微。
  三、用国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1、利用国学中的古诗词熏染文学素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白居易的《草》等诗篇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2、诵读蒙学启蒙,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例如《声律启蒙》小学各个学段都可以进行教学,低年级诵读,不要求背诵。中高年级可以适当要求背诵。这样会极大加强学生的对祖国语言魅力直观感受,为学习诗词打下基础,增强了文学素养。
  3、国学教育寓教于乐。枯燥的说教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只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方好。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讲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教师就应该结合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把事例与国学结合起来,教育效果显著。再如“首孝悌”,教师结合课文《小抄写员》《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节告诉小学生,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等。 
  四、任务驱动,激发国学热的高潮 
  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学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因为毕竟所学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过久远。那么,怎么样能把学习国学搞得有声有色呢?笔者认为用任务驱动法,收到的效果会很好。
  1、指导学生完成谚语、俗语及成语的含义、故事。例如语文教学成语“老马识途”时,就可以布置给学生任务,去完成成语出自什么故事等等。走进生活,调查收集谚语俗语,积累了语言,丰富了人生阅历,提高了国学修养。
  2、进行诵读国学经典的比赛。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语气,深刻理解文章的语意,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3、国学手抄报书画的比赛。
  利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对国学的理解,可谓是一举多得。
  4、国学故事会。
  5、开展“诗歌朗诵会”活动。
  故事会和朗诵会都能推动国学教育的开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五、汲取精华,适可而止 
  虽然学习国学的热情日盛,但不可否认国学中也有糟粕。教师一定要在国学的选择上,内容的讲授上,积极引导,传播正能量,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不可无辨别。也可求大同,存小异。讲授要充分体现正能量,消极负面的尽量一带而过,甚至不讲。待到学生对辨别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自己就会有所掌握了。
  小学的国学教育,只是为了耳濡目染,所以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讲授数量多少,都以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切不能急功近利,求多求大。成长是个过程,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过程,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方完美。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国学教育,化成和煦的春风,甘甜的春雨,让她滋润着语文教学,滋养着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格素养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