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王 银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
【正文】 【摘 要】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本文阐述了从分析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满足于背结果,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只是简单地记住,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充分理解,运用起来总是不知不觉地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1、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偏差。这样,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太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影响问题的最终解决。
2、 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同一类问题多次使用相同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而成功地解决数学问题,因而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学问题时所作的习惯性反应。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消极的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思维的深刻性既是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讲解例题时,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
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过程中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关键词】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满足于背结果,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只是简单地记住,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充分理解,运用起来总是不知不觉地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1、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偏差。这样,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太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影响问题的最终解决。
2、 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同一类问题多次使用相同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而成功地解决数学问题,因而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学问题时所作的习惯性反应。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消极的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思维的深刻性既是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讲解例题时,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
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过程中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